南京长江大桥封闭修缮26个月即将通车 50年前建设者剪彩
12月22日,冬至之时,寒冷依旧。虽然小雨淅沥,寒风凛冽,但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却人头攒动,百余位学生聚集在这里合影留念。在争相拍照的人群中间,有一位老师,停下脚步,坐在地上,一直盯着桥头堡上的三面红旗。他就是南京长江大桥三面红旗的设计者钟训正,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今年已有90岁高龄。当天,他与南京长江大桥文物保护设计负责人淳庆副教授一起,给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百余位学生讲述了“修桥那些事儿”。中国“争气桥”的艰难诞生
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乃至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大桥合龙,天堑即将变通途
在大桥建设期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向苏联进口的部分钢材不合格,要求苏联重新供货时,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为争这口气,中国的工程师们自主研发了特殊的钢材和相应的符合桥梁使用的“16锰桥”技术规范,保证了南京长江大桥钢梁的需要,并自主创造了平衡重止摆法和运用“浮式钢沉井”设计出的下部结构。因此,南京长江大桥又被称为“争气桥”。
在桥体工程进入尾声的1968年8月底,桥头堡建筑开始了扩初、技术设计和建造。作为建筑工种负责人,钟训正带领团队下工地,边设计边施工、日夜奋战,与施工人员一道克服了重重难关。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自桥堡底面高起70余米的桥堡奇迹般地树了起来,保证了1968年国庆日大桥的全面通车。庆祝大桥通车的热烈场面
桥头堡个性鲜明的红旗造型体现了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色,这一标志性形象曾很快红遍大江南北。2016年,桥头堡被列入“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桥头堡在当年是如何设计建造的?此次的修复又需要克服哪些技术难题呢?接下来,跟随晓东一起走进桥头堡的“前世今生”。
东大人和大桥的“28天”传奇
桥头堡的修缮是南京长江大桥修复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钟院士心里很是牵挂,他带来了当年设计桥头堡的手稿,向同学们讲述50年前他和桥头堡“共度”的28天。方案初始
1958年,南工建筑系“中设计院”就开始了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的设计,做了几轮方案。
全国竞赛
1960年初,铁道部发起了面向全国各大设计院和各大高等学府建筑系的大规模方案征集。当时全国范围内的项目极少,南京长江大桥又是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自主设计的第一座大桥,因此这一次竞赛得到南京工学院的高度重视。
由当时的系主任刘敦桢先生亲自挂帅,对全系师生进行了桥头堡方案设计总动员,亲自起草设计说明书。建筑系56、57级及老师是竞赛的主力,童寯老师也亲自做了方案,就是后来的中式凯旋门方案前身。在这种情况下,南工校内最初的方案就有300多个,经几轮筛选,最后选出38个方案为选送方案,6个为推荐方案。其中钟训正是红旗式和凯旋门式二个方案的设计人,也负责这两个方案送选图纸的绘制。在大桥桥头堡红旗方案的效果图中,钟训正又用了照相色的彩画法。20×16厘米这不大的图幅内,为了突出红旗这一主题,画面构图仅取桥头堡的上半部分,使三面红旗处于画面突出部位。清晨朝霞掩映,整个画面为暖色调,初升的太阳把米黄色的建筑照的金光闪烁,明面与暗面的冷、暖色对比,使得画面色彩辉煌,气势十足。遗憾的是采用相片上色用的国产透明水彩色,待到评选结束时,画面中的冷色基本上褪去,变成近乎单色的红棕色调。钟训正院士设计的桥头堡方案
方案评审
1960年4月,全国竞赛的评选在南京福昌饭店举行,各大单位17个送交的设计方案58个。评选会由铁道部大桥局的梅阳春总工程师主持,评委有鲍鼎、吴景祥、戴念慈、张镈、方山寿、杨廷宝、刘敦祯等老一辈建筑师。评选的最终结果是选出了三个推荐方案报送中央审批,其中有两个是南工建筑系钟训正所做的三面红旗方案和凯旋门式方案,另外的一个是建研院(程泰宁设计)的在顶部有群像簇拥红旗门式方案。
施工现场
1968年8月底,南京工学院接到通知,南京长江大桥工程要在九月底竣工通车以迎接当年国庆,其中桥头堡是重点和难点。高70余米,共计16层的桥头堡结构复杂,红旗部分的曲面形体构造设计的难度也很大。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施工
当时成立了大桥建设委员会,由南京市第一建筑公司承担建设任务,军代表总负责,钟训正任建筑负责人。为了赶工期,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参与大桥工程的师生吃住在工地,两班倒地边画图边施工,非常紧张。塔楼建设后的速度是一天上一层或两层。短短的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在设计和施工人员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下,两座巨人一样的桥头堡奇迹般的树了起来,保证了1968年国庆日大桥的全面通车。这其中,南工建筑系师生尤其是钟训正的现场设计和施工指导方面的艰辛付出功不可没。
东大人攻坚克难 大桥再放光彩
在这座大桥至今为止的50年生命中,东南大学不仅是其历史的见证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由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牵头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桥新技术”项目之一:南京长江大桥轻质混凝土桥面板中的烧结黏土陶粒及陶粒混凝土结构与工艺试验研究荣获了第一届(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其中,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是组长单位,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是副组长单位。
这次大桥的维修改造东大人也贡献了力量。如果说钟训正院士设计的桥头堡,是南京长江大桥最初的模样,那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淳庆副教授在此次封闭维修期所进行的文物保护设计,则是这座大桥期待已久的蜕变和重生。(详情请参考官微往期推送:)
早在2016年3月(封闭大桥前半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淳庆副教授就和团队成员天天上桥采集数据、研究修缮方案。桥头堡外立面的黄色水刷石有三分之二需要替换,为了选用颜色相近、砂石粒径大小合适、与原来的黄色水刷石最接近的材料,淳庆团队做了30多组小样,对每一个小样进行比对、挑选,才有了如今外立面鲜艳又和谐的观感。在修缮大桥的过程中,针对桥头堡出现渗漏的问题,淳庆和他的团队成员首先疏通了排水设施,重新做了屋面防水系统,并对主体建筑做了结构加固措施。淳庆说道:“其中有一个难点,就是要根据历史资料记载,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的方法,对外墙进行修复,并对外墙防水性能进行适当增强。”此外,在本次长江大桥的维修改造中,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承担了公路正桥改造结构体系、公路正桥桥面铺装体系、T梁维修等关键技术研究,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双曲拱引桥改造设计与研究。2018年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将迎来50周年通车纪念日。50年来,东大人见证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也参与了它的设计与修缮,可谓与南京长江大桥结下了“不解之缘”。(详情请参考官微往期推送:)
在封闭修缮了26个月后,大桥公路桥将再次通车。曾在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土木系建材专业任教的董德根老师将作为五十多年前参与大桥建设的科研人员代表,和大桥的新老建设者代表一起为大桥第二次通车剪彩。
随着大桥的“复出”,全新的篇章即将开启,东大人定会继往开来,止于至善,为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编辑| 谢岢
责编|苏子阳
部分图片摄影| 杭添
部分内容来自现代快报、官微往期推送
(本文原标题:《南京长江大桥即将通车!东大人为你讲述“修桥那些事儿”!》)
新闻推荐
90岁的于漪获颁“改革先锋”奖章 她是100人中唯一的基础教育界代表
□张鹏“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上世纪70年代,电视里直播了一堂于漪执教的语文课《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