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村官
□杨治钊
山的那边,其实还是山。
山与山之间是条沟,沟里有一个秀丽的小山村。
村里杨姓是大姓,人口占全村三分之二,故曰杨家坳村。自清朝时,从湖南洞庭湖边迁徙过来,村里300多户人家,村子贫穷落后,环境闭塞,交通不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民文化生活单调,电视、汽车等听都没听说过,太阳下山不久,就早早上床睡觉。
人民公社时代,一个村就是一个大队,我的祖父杨元清,任大队支部书记。村里大小事,根本不开会,他直接说了算。在偏远小山村,俨然是“土皇帝”。听在世的老人讲,祖父年岁长、辈分高、资格老,乃杨氏家族核心,人们称呼他老太爷。
祖父私心较重,那些沾亲带故的,全成了大队干部。堂叔是大队长、姑父是民兵营长,姑姑是妇女主任,就连大队通信员、生产队记工员、小队长、会计等这样的小村官,都是和我祖父走得近的亲戚朋友。
“老太爷这样打你服不服?”这是祖父的口头禅。他靠宗族势力,治村简单粗暴,比如,谁要是偷鸡摸狗、伤风败俗,就把谁揪到社员大会批斗,并且拳打脚踢,让其低头认错;谁要是虐待老人,当不孝子孙,他不分青红皂白,上去就是几个耳光,先打了再说。还边打边问,直到对方认错为止。
“你小子不服,是吧?把他关起来。”祖父心情不好,对犯错者,就直接捆起来,关到黑屋子里,由民兵看管,叫其反思。反正他喝了酒,有时随口一句话吩咐,下面的人照办就是,没有任何规矩可言,更别说什么法律法规,虽然村民口服心不服,但是没有办法申诉。
到上世纪80年代,祖父凭借威望,执掌村里大小事务已有20多个春秋。“财娃儿,我这把‘交椅’就交给你了!”祖父临死时,把时任大队长的堂叔,提升为大队书记,有那种世袭的味道。堂叔名叫杨汝财,长得胖胖的,喜欢留短发。虽继承祖父治村之道,但他收敛了许多,毕竟资格嫩。那时村里渐渐与外界沟通了,原来的泥泞小路,变成了一条泥结石大路,还有拖拉机跑运输,村民们法治意识逐渐启蒙。
尽管如此,对不听招呼的村民,堂叔仍然毫不客气,该打则打,该骂则骂,很少讲规矩。乡上发下来法律资料,堂叔也不叫村民学习,把这些资料卖给废品站。堂叔说:“不能让村民晓得这些东西,不然的话,就不好管那些刁民了。”这个理由听起来很是荒唐。
堂叔文化低,头脑简单,没有多大本事,不是想着带村民致富,而是喜欢耍霸道作风。他还喜欢吃喝,尤其好酒。谁家有红白喜事,他不请自来。村里招待费居高,村民负担重。虽如此,可村民敢怒不敢言。
时代在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信息越来越畅通,村里往外界之路,变成了水泥路,常有汽车来往。村民学会了上网聊天、查资料,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对堂叔的作风开始怀疑,并议论纷纷。
后来大家联名到乡里信访,受到乡领导重视。乡纪委对堂叔调查,发现违纪问题很多,就给予党纪处分,免去了村支书职务。堂叔就这样下了课。世纪交替之际,杨家坳重新选举当家人。经过民主投票公示、乡党委考察批准等程序,我的堂兄杨治林,被任命为村支书。
堂兄长得很清秀,戴副眼镜,看起来有些斯文。大学毕业后,他放弃城里的工作机会,主动到农村发展。当了村支书,挨家挨户征求意见,了解村民需求;整理废弃沟塘,流转土地,招商引资,办起了养殖场,安置剩余劳动力;向上级争取资金,扩宽了通往外界的公路。
“哟,你还在看法律书呢,好书记啊!”有一次,我回老家去拜访堂兄,见他还在学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我很是称赞。堂兄红着脸笑着说:“不学习不行啊!现在办事要讲法律。”
依法办事,以法服人,公开公平公正治理村务。一些农舍墙面上,或者村委会活动室外,悬挂着依法治村的标语。杨治林经常召开村民大会,学习法律知识,请律师到村里讲课,让法院到村里现场办公,公开审理村民纠纷案件,还开辟了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村里大小财务开支,先开会表决,然后公示无异议再实施。他当村支书后,村民信访量大大减少。
“治林能干、讲规矩,我们拥护他!”说起杨治林,村民都竖起大拇指,他在村民中的口碑越来越好。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记者24日从财政部了解到,经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审议通过,并报国务院批准,自2019年1月1日起,我国将调整部分商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