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二十年

济南时报 2018-12-23 14:13 大字

□本报记者 徐敏

二十年前,作家冯骥才的名声响彻文坛。这些年,冯骥才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文化遗产保护者。从第一次记录临危老城,再到抢救老街,冯骥才敏感地意识到城市现代化所导致的传统文化流失,作家的情怀与责任担当,让他把保护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天职。

近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冯骥才新作《漩涡里》,这本书完整、真实而又细腻地记录了冯骥才人生的第二次重要“转型”——1993年至2013年从文学跳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心路历程。

走上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冯骥才从文学转向文化遗产保护,先经过了绘画。“我是从激情的文学征程,转而走上一道彩色的丹青桥,然后掉进巨大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漩涡里。这个过程看似传奇,却非偶然,而是一种时代所迫和命定的必然。”冯骥才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两年,冯骥才在全国各地举办画展,看到了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在周庄,冯骥才看到门前泊着小舟、如画一般的迷楼,当年柳亚子还曾带着一帮文人在这里聚会,吟诗论文。偶然间,冯骥才得知如此美好的小楼要被拆除的消息,情急之下他决定卖画把这座小楼买下来。房东得知有人要买,遂把三万的价格涨到五万,冯骥才继续筹钱。几番争执之后,房东感觉到这座小楼将来一定会值大价钱,所以决定不卖了,也不拆了。就这样,迷楼真的保存下来,并且到今天也没拆,仍然是周庄一个闻名遐迩的景点。冯骥才这次没有花钱,却促使迷楼保存下来,由此明白了自己的一个优势:可以卖画救文化。“很久以后我才弄清楚,这次在周庄情急之下的行动,竟是我在文化遗产保护路上走出的重要的‘第一步’。”

冯骥才在文章中写道。

随后在宁波举办画展时,这座城市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改造。在市中心月湖周边,有一座古老的建筑马上要拆,竟然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祠堂。祠堂粉墙黛瓦,马头山墙,临水而立,沉静精雅却十分破败。因为有过为抢救周庄迷楼而卖画的经历,冯骥才脑袋一热便说:“我来卖画帮宁波文联,把这房子买下来!”这次冯骥才卖掉了自己视若珍宝的精品画,卖画钱用来修房,把贺秘监祠保存下来。至今贺秘监祠仍然矗立在波光潋滟的月湖边。这一次,冯骥才实实在在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中来。

冯骥才在自序中写道:“我投入文化遗产保护,是落入时代为我预设的一个陷阱,也是一个一般人看不见的漩涡。没人推我进来,我是情不自禁跳进来的,完全没有想到这漩涡会把我猛烈地卷入其中……”

保护天津老城的文化行动

有记者问冯骥才:“你做这些文化保护的事,最初的动力来自哪里?”冯骥才想了想说:“一种情怀,应该是一种作家的情怀。”他认为,作家的情怀是对事物有血有肉的情感,一种深切的、可以为之付出的爱。

1994年,天津媒体报道了要拆除天津老城的消息。冯骥才的大量小说和散文均来自老城,“我怎么能接受自己心爱的老城实实在在地毁灭!”冯骥才痛心地写道。于是,他先是征集志愿者对老城进行拍照,用摄影把这座城市的影像“抢”下来,记录下来,保留下来。他用卖画的钱来买胶卷、支付照片冲洗费、车费和工作餐等等。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去找政府相关部门,争取“说服”他们保留下来一些城市的重要历史依据。经过艰难的努力,总算将天津鼓楼中心那一块城区和东门大街原生态保留下来,还有几个著名的建筑精华杨家大院、徐家大院和仓门口教堂等一些重要的历史建筑免遭拆除。“这一次,我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了文化保护的漩涡里。”冯骥才说。

在《抢救老街》这一章节中,有一张冯骥才站在天津曾经著名的老街估衣街的断壁残垣中的照片。冯骥才为估衣街的保存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最终还是遭到了拆除,“我深感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1999年年底,冯骥才所在的天津市文联与《今晚报》合作,准备次年元宵节在天津最古老的估衣街举办灯会。然而在这年12月9日听到一个消息:估衣街马上要拆除。很快,一张动迁令贴满了估衣街一带。冯骥才立即开始行动,他在《今晚报》上发表文章,讲述估衣街的历史价值;给市长写信,请市长关注此事;走上大街进行演讲,呼吁市民保护估衣街……他们的口号是:“以救火般的速度和救死般的精神抢救老街!”然而几经波折,估衣街

最终还是变成了一片废墟和瓦砾。面对这样的景象,冯骥才忍不住泪流满面。

“哭是无能的失败者唯一的表达方式。我承认我无能,我是失败者。我们的对手太强大太霸道,我们绝对不是对手。历史不断表明,文明常常被野蛮打垮。”冯骥才写道,也正因如此,他抛开心爱的文学与艺术,走到文化保护的社会漩涡里来。

抢救永远没有句号

《漩涡里》这本书中,记录了冯骥才走上文化遗产保护之路的重重困难。比如要找相关部门领导作批示,总会有秘书上门索画,并且一要就是三幅:领导、秘书、司机各一幅;《抢救老街》一书一度被禁售;已经谈好的文化遗产的价格,房东或者商家总是毁约涨价……冯骥才给自己在北京的画院起名“四驾马车”,意为自己现在仍在用四匹马的力气拉车:一是文学,二是绘画,三是文化遗产抢救,四是教育。

古村落保护是近些年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重点。2011年以后,冯骥才一边关注和思考着古村落的性质、遗产的元素、面临的问题和保护的方式,一边寻求启动全面保护古村落的切入点。在2011年9月6日中央文史馆六十周年纪念日的座谈会上,冯骥才准备了《为紧急保护古村落再进一言》的发言稿。当时,温家宝总理参加了这次座谈会,轮到冯骥才发言时,他撇开书稿,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古村落保护的迫切性。一下子,古村落保护显著地进入了人们视野,冯骥才也成了“中国古村落保护第一人”。

冯骥才立即着手开始大量工作。可惜的是,此时中国社会和十年前他做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时已经完全不同。人们缺少了文化热情,特别是产业热情。当一个老村子被传为传统古村落,它就有了产业资源和开发价值,资本和开发商就一拥而上,致使村落按照消费需求改头换面。仅2000年到2010年,中国就减少了九十万个自然村,村落消亡之势迅猛且不可阻挡。冯骥才作诗曰:“古村哀鸣,我闻其声,巨木将倾,谁还其生,快快救之,我呼谁应?”

2012年,冯骥才在巴黎一次演讲中说:“十年前我从巴黎回国,那年六十岁,我启动了民间文化遗产的调查。十年过去,这次从巴黎回去,我七十岁,又要开始传统村落的调查……”他的口头禅是,“(文化遗产抢救)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什么是作家的情怀?是一种爱,一种比个人的爱更大的爱。”冯骥才说。如今,年过古稀的他仍然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谁理解我们?不需要了。只要我们理解我们自己。”他在《漩涡里》一书的后序中写道。

新闻推荐

买火车票遭遇“无票”怎么办春运试点“候补购票”

本报讯(记者范克龙)记者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2019年春运火车票自12月23日起开售。2019年春运自1月21日起至3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