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动人、剧情紧张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开启首轮演出
悠扬舒缓的《渔光曲》旋律响起,一群身着旧式旗袍的女舞者踏在小板凳上,摇着竹扇,身段颀长,恍惚间把观众带回到1940年代的上海。
12月21日晚,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历经100多天排练、多次彩排,在上海市舞蹈中心大剧场开启一连8场的试演,接受观众的评判。
“上半场优美,下半场感人”,是观众们的一致感受。1958年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当时的经典,孙道临扮演的李侠潜伏在上海,用秘密电台搭起通往延安的情报传输路线。紧张的谍战故事和感人情节让这部早年的谍战剧直至如今仍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虽然舞剧改编谍战故事已经困难重重,两位年轻的“80后”总编导韩真、周莉亚却不满足于仅仅是在舞台上复制这部红色经典。舞剧开篇,9个主要人物一起登场,他们的名字和身份也显示在头顶的大屏幕上。
故事主线没变,细节却诸多调整,人物也和原版电影有一定出入,如此多的改编让观众很难从一开始就进入状态。上半场演出巧妙地顾及到了这一难点,主要人物一一出现,传递情报、互相怀疑,彼此小心翼翼地试探,台下观众也看不出太多所以然,甚至在开篇一闪而逝的文字中,都没能完全对应每个演员的身份,只能饶有兴致地猜测。
集中在上半场的多场精彩的群舞化解了情节人物复杂的观感。报馆员工写稿印刷报纸的紧张舞蹈,伴随着《渔光曲》徐徐展开的旗袍舞,展现老上海里弄72家房客的生活群舞,撑着黑伞在雨中而行的黑衣人群舞……一段段群舞舞蹈风格迥异,构成了1940年代老上海风情的底色,也成为上半场演出令人难忘的亮点。
舞剧中严谨的细节也成了将观众带入情节的重要助推。李侠的原型是革命烈士李白。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名誉馆长吴德胜用“惊喜”形容看剧后的感受,他曾接待过两次主创团队,提供了很多细节。舞剧中有个情节是李侠和妻子何兰芬回到家中,何兰芬拿起扫帚扫了很久地。这个细节就来自李白妻子讲给吴德胜的回忆,当年身处地下斗争的环境,她养成了习惯每次回家用扫地动作掩饰,观察是否被人跟踪。
到了下半场,主要人物的双重身份一一揭破,斗争从暗面走向明面,紧张气氛骤然而起。
在揭示谜底的快感后,亮明身份的几个地下党员一一牺牲,李侠佝偻的后背和妻子何兰芬的痛哭成了压在每一个人心上的大石。斗室之外已是腥风血雨,李侠收起行李塞在妻子怀里,推她离开,决心自己留下拍出最后的电报。何兰芬一步三回头最后还是冲回来拼命为李侠整理衣角——这是他们从假扮夫妻来到上海开始,她常常做的事情。一段压抑克制的双人舞流畅动人,激出了观众的眼泪。
“这部剧里的双人舞很不一样,因为这两位主人公感情手势极度内敛的。他们是地下工作者,要回到家关起门,感情才能有所流露。”周莉亚这样解释这段舞蹈的“克制”。
“最大的感受是英雄也是人。” 李侠扮演者、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王佳俊和老搭档朱洁静合作了这段感人舞蹈,他说,“李侠”让他知道,当时下定决心牺牲自己的英雄,也有爱与怕,也有喜怒哀乐,是因为有信仰在,才能舍弃这一切。在舞蹈中表达出这些东西,李侠这个英雄才是有血有肉的。
韩真则表达了自己重塑经典的愿望,李侠的形象和身份,在舞剧中有所变化,但韩真认为,适当的改编能让角色更贴近当下观众,“李侠集合了诸多革命者的形象,我们想表现的,是那个年代的革命者群像,他们这个群体该被我们记住。我们只是截取其中之一,希望用这个故事,把那代共产党人的形象烙在我们心中。”
从今年8月启动排演,到12月2日在太仓大剧院首次带妆彩排,100多天时间里,年轻的主创团队都在高强度的排演中度过,以期带来一场精彩演出。据悉, 8场试演门票已经早早售罄,首场演出后,主办方已经接到了一场额外的包场加演需求。首轮试演之后,《永不消逝的电波》将根据演出反响情况对舞剧进行进一步修改打磨,于明年春天正式首演。
新闻推荐
这是12月21日在湖北省秭归县拍摄的三峡大坝(无人机拍摄)。12月21日8时25分21秒,三峡工程在充分发挥防洪、航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