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近代摩登 民国上海的城市风景

新京报 2018-12-22 01:01 大字

新京报制图/陈冬

上海意味着什么?上海人意味着什么?昔日之上海又在何种程度上塑造了今日之上海?这些问题在各种有关上海的学术研究中都曾有过讨论,它们不只是对于上海这个城市本身的疑问,也是关于近现代中国的疑问。只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问题总是更加扑朔迷离。

上海追求摩登,上海也追求革命。自1843年开埠以来,它如同一架巨大的文明机器,搅乱了传统秩序,也将传统本身搅入其中。1949年后,跑马厅成了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外滩公园竖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大世界成了上海青年宫。昔日一切渐渐消逝,但关于上海的故事始终处于“过去完成时”与“现在进行时”双重时态的共振中。

虽然上海一直与种种历史新变联系在一起,但它天然地具有一种回溯特质。可以说,上海是由一个个岩石般的故事层垒堆积而成的,其中民国时期的上海尤其占据了岩层最为深厚的部分。从张爱玲的《海上花列传》,到王安忆的《长恨歌》,再到金宇澄的《繁花》,充满了对旧上海的缅怀与反思。

今年,几部关于民国上海的著作相继问世,连玲玲的《打造消费天堂》,卢汉超的《霓虹灯外》,胡悦晗的《生活的逻辑》,还有《口岸往事》、《一个犹太人的上海记忆》等。它们从各自的回路中返景,组成了一条关于近现代上海的独特光谱。对上海个案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城市化的整体面貌,了解对外开放、租界、日本侵华等因素在这一进程中的影响。对民国上海平民、知识分子、海外侨民等不同群体日常生活图景的再现,也正是深入挖掘这种影响过程和作用方式,鉴往知来。

新闻推荐

若干年后 你给老师一套房还是一耳光?

河南最近有两位学生,吸引大家的眼球。两个人对待老师的做法,可谓天壤之别。由此,也引发了我们的一点思考。先是在河南省栾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