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天开海岳 走近港珠澳大桥》

济南时报 2018-12-17 14:13 大字

《天开海岳——走近港珠澳大桥》

长江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年8月

当绝望到了最后一刻

有一天连提出“钢圆筒深插快速筑岛”想法的林总都开始怀疑这项技术老天爷是不是就是不让我们中国人做成。但是在绝望和所有人都快要崩溃了的时候,钢圆筒被查出是美国人把事情搞错了,同步齿轮标准都是31,他们把其中的一个弄成了32,这个数字“一数之差”,差点要了钢圆筒的命。

谢天谢地,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最后,美国人把齿轮调换过来了,再试,立马成功。“孟岛主”跟我说:“当时,在现场的三十多条汉子,大家抱头痛哭,你能相信吗?绝望、绝望,还是绝望,当绝望到了最后的一刻,实验突然成功了,谁经得起这样的折腾?!”

“孟岛主”这条河北汉子,说这话时,眼睛瞪着,嘴巴张着,那言语分明是要和上帝争辩什么。

是啊,他没有哭,但我的眼底却潮了。

那一刻,海风依然猛吹,但我忘了冷。

1958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条跨海沉管隧道——古巴哈瓦那的沉管隧道。之后一直到2017年,世界桥梁业内谈论最多的还是韩国的釜山港大桥、瑞典的厄勒海峡大桥,以及土耳其连接亚欧两大洲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但中国的港珠澳大桥基本建成后,综合难度已经超越前几座标志性的跨海工程,世界同行的目光便开始在惊讶中发生了转向——

大桥之难,难在岛隧,岛已有解决的方案了,为之提供服务的“隧”怎么弄?

满打满算,在港珠澳大桥投入建设之前,全球的沉管隧道建设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修建的隧道数量大约在150条左右,中国只在江河小距离,比如说一两公里,做过水下的隧道。海底、深海、伶仃洋?经验和实力“一无所有”,都是小学生。

但是总结国外的沉管制作方式,中国人能学习的当然应该“洋为中用”,比如在采访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时,我见到了专业副总

工程师董政。他说,过去世界只有刚性和柔性两种沉管的结构体系。

刚性和柔性?

头一次听说,太专业了。

没见文字,我天然地认为“刚”应该是“钢铁”的“钢”,随后“不耻下问”,哦,不是“钢铁”的“钢”,是“刚柔相济”的“刚”。

“那这两种结构都有什么优点?中国人拿来一用不是很现成、很便捷?”我继续天真地问。

董政说:“刚性和柔性各有利弊。刚性的结构好比把沉管,也就是隧道的通道,比喻为一个‘长条的积木’,它的好处是接头少,漏水概率低,但坏处是如果受到压力,会出现沉降或受力不均匀的‘不均匀沉降’,沉管出现开裂和漏水的机会就很大;那柔性呢?柔性的好处是小块积木,用很多段小沉管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大沉管,这样的结构比刚性的应对沉降的优势要强,但缺点是接头多,容易漏水。”

“漏水?”

唉,无论如何港珠澳大桥不能“漏水”。现在我已经知道了对于大桥的海底隧道,“漏水”便是犯了大忌,咱怎么着也不能让它出现!

“是啊,为了这个事,我们苦恼了好长的时间。”董政说。 (36)

责编/徐征美编/赵鸣校对/王菲

新闻推荐

诵读诗篇 赞改革开放 40周年

12月16日,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贺彩(左二)、全民悦读昌平阅读会主席周澂澧(左一)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