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陆凯忠:从技校毕业生 到享誉业界的“盾构陆”

澎湃新闻 2018-12-17 07:56 大字

工作中的陆凯忠。受访者 供图

盾构机,因掘进同时构建隧道之“盾”而得名,无论过江隧道还是地铁网线建设,它都是不可或缺的急先锋。

在上海,提起盾构必会提起一个人,上海建工基础集团(以下简称“基础集团”)电工陆凯忠,其因态度敬业和技艺精湛,又被称为“盾构陆”。

27年不懈的追求,陆凯忠从一名普通的技校毕业生,成长为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技术大师。他的勤奋和专注,也展现了一个大国工匠应有的风范。

“盾构陆”

陆凯忠给同事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敬业,关于他敬业的故事,可以列出一长串。

比如一次冬季施工 ,盾构设备泥浆搅拌机的搅拌棒掉落卡在了1米深的泥浆池中,设备停止了运转。明确安全措施到位,陆凯忠果断地跳进了冰冷的泥浆池。

在冰冷粘稠的泥浆中,他凭着手的感觉排摸,一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让设备恢复了运行。 看着泥人似的陆凯忠,工友们称他是“王进喜”。

在业界,46岁的陆凯忠还有个更蜚声于外的名字——“盾构陆”。对他专业能力的这个肯定,最早出自一位日本技术专家。

当时,地铁8号线黄兴路至江浦路站开始掘进,盾构机一启动便报警,接着便停机。那是基础集团从日本购进的第一台盾构机,但日方派驻现场的人员始终找不到症结。

作为电工组长的陆凯忠凭着经验,认定是螺旋机油压设定过低,但日方工程师没把他的建议当回事,坚称设备不会出问题,操作说明书也绝不会有错。

陆凯忠一一比对过往设备参数,请教液压和力学专家,再通过一系列验算,证实了自己的判断。当他拿着计算书找到日本工程师时,后者发回总部,日方在回复承认了错误。

陆凯忠回忆说,因为这件事,他成了更改日本厂商说明书的第一人。多家媒体也报道过这则事迹,当时,日本专家对陆凯忠赞许有加:““盾构陆”你很了不起”。

这件在旁人看来值得骄傲的事,陆凯忠却视为鞭策自己的动力。他说,倘若没有专家协助,自己或许就解决不了问题,“我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远远不够”。

从技校生到大师

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上海市首批工匠 ……如今的陆凯忠荣誉等身,但在27年前,刚入行的他其实只是普通的技校毕业生。

要说不一样,就是他当时就显现出了自己的聪明、勤奋和认真。他凡事都抢在前、干在前,师傅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小徒弟。

渐渐入门的陆凯忠,发现师傅的检修手段有点繁琐,但他也想不出捷径。从那时候起,他就意识到面对“高精尖”的技术,自己需要更多的知识积累。

此后,陆凯忠一直给自己“充电”,他考入上海理工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和华东理工自动化专业,相继取得了大专和本科学历。

这么多年里,别人晚上打牌、下棋、喝酒、 聊天时,陆凯忠在宿舍简易的台灯下,啃着专业技术书籍 。别人结伴游玩或是陪伴家人时,他则走进图书馆,既看专业书,也读励志书。

生活中的陆凯忠。受访者 供图

除了个人奋斗,陆凯忠取得的成绩,也离不开时代前行带来的机遇。1997年,上海地铁二号线开建,他调入了盾构机电气维修班 ,而此后上海地铁的迅猛发展,为他提供了施展能力的广阔舞台。

面对从国外进口的直径至少六七米,长度60至70米的庞然大物,陆凯忠从掌握继电器控制入手,随着工程的迅猛发展,逐步深入到PLC可编程控制系统。

4号线鲁班路工地上,当日本的盾构机运抵施工现场后,陆凯忠已有能力在半个月时间,将两套200多张的盾构电气、 液压原理图资料翻译成中文。

在先后参与了一百多台次不同原理、不同直径、不同型号的盾构机安装调试工作后,如今的陆凯忠,已熟练掌握各种类型盾构机的电气工作原理, 是业界不折不扣的“大师”。

带领一支团队

早先,盾构机设备的维修保养都交由外包,费用昂贵,但陆凯忠说“这种事情完全可以我们自己做”。

就这样,陆凯忠成为了一名“救火队员”,哪里有疑难杂症就奔赴哪里,9000多个日日夜夜坚守在盾构施工一线。不仅如此,陆凯忠还从“维修者”,迈向了“创新者”。

陆凯忠和他的团队。受访者 供图

2004年,基础集团成立了以陆凯忠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为他和团队提供了破解难题、技术创新的绝佳平台。

在北仑电厂的循环水工程中,陆凯忠团队自主设计,调整编程内容,整体提升了网格式盾构技术含量,使盾构机操作简单化、模块化、智能化、一键化。

随着全国化市场的打开,为了解决盾构机远距离监控的难题,陆凯忠自主研发了 “盾构远程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使1100公里外的天津地铁盾构掘进各类动态信息实现远程异地监控。

根据基础集团的统计,十多年来,工作室累计技术创新、发明创造16项,解决各类施工技术难题54项,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3200余万元。

十年前,基础集团只能开展3条盾构施工,现在则有16台同时施工。“陆凯忠就像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公司心里就有底。”基础集团党委书记助理陈万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陆凯忠工作室现在也发展到了28人的规模。陆凯忠将目光瞄向了远方,在这个智能化的时代,他希望探索出更多的成绩。

他说,做了近30年电气行业,自己只是了解了20%,可以探索的空间还有更多。

新闻推荐

全国铁路建设质量现场会黄山召开

□记者程向阳吴玉莲文/摄晨刊讯12月14-15日,全国铁路建设质量现场会在黄山市召开。本次现场会不但规格高、规模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