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出书到底多难
□张冬娈
1588年秋天的一个清晨,61岁的李时珍揉了揉自己熬红的眼睛,双手捧起历时近30年才写完的《本草纲目》初稿,老泪纵横。
为了这本《本草纲目》,他曾数次远离家乡,冒着严寒酷暑,跋山涉水,历尽艰辛,走遍湖广、江西、直隶等省的名山大川,亲自考证了数百种植物、动物乃至矿物的具体形态和性状。每次艰苦跋涉回来,饭也顾不得吃,就抓起毛笔,对着采集回来的草药全株勾勒起来。直到把当天的药草画到一模一样,再在图的下面详细注明形态、性状与主治功能,才肯罢手。
想到那些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写书的日子,他激动得一会将手稿们捧起来,挨着自己的脸,一会又颤抖着在书稿上摩挲来摩挲去。直到日上三竿,他才终于疲倦地和衣睡去。
经过短暂的休整,61岁的李时珍开始精心修改润色《本草纲目》初稿里存在的问题:笔误呀,不够严谨的地方啊,描画的植物不够传神的地方啊,一改再改,三易其稿,等精益求精的成稿出来时,又是十年的光阴。已是71岁高龄的李时珍,只有一个夙愿,就是把这本浸透了自己近四十年心血的著作出版出来,造福后人。他遍寻出过书的人,了解书籍出版流程。人家告诉他,想出书,得先去衙门备案,将书籍的信息都记载在当地的县志上,备案完毕,还得把自己的书稿送到州府的文馆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出版。如果幸运的话,有可能政府出资,帮助作者出书。
了解清楚出书的流程后,李时珍马上行动起来。他先带着自己的书稿去蕲州衙门备了案。第二天一大早,又带上干粮,踏上了赶往蕲州府文馆的路。经过四个小时地奔波,经多方询问,终于踏进蕲州府文馆的大门,文馆专职负责出版审核的人把 《本草纲目》粗粗浏览一番,轻描淡写地说:“你这是医药方面的书稿,虽然看上去还不错,可这类书籍因为只有少数医生才可能感兴趣,出版后发行起来会很困难,所以文馆是不会出资扶持的。要想通过审核,绝非易事。不过,如果你肯自己出资,通过审核的几率会大些。 ”
沉吟了好一会儿,李时珍才开口询问,像他这样一部著作,印制出来,到底需要多少钱,听到对方的答案后,李时珍的眉头不由得皱成一团。一直醉心于写书的他,游走山川多年,早把靠治病积累的家财花费殆尽,哪还拿得出这么多钱来出书呢?万般无奈的他只好背上自己的手稿,灰头土脸地回到家里。
经过一天一夜地思考,李时珍决定重新开始为人治病,积攒出书的钱。每过一段时间,他就把治病挣来的钱数一数,看看离出书所需的钱还差多少。三年后,李时珍终于攒够了出书的钱,他兴冲冲地赶往蕲州府文馆,可是文馆里的人却愁眉不展地告诉他,就算是自己出资,书也出不来了,因为万历皇帝前些日子刚杀了一批妄议朝政的儒生,已经不让出书了。李时珍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愣了好一会儿,才失魂落魄地回家了。
一年后,禁止出书的风头总算过去了。李时珍又有了出书的念头。可是,还没等他腾出手来去文馆,家乡又爆发了农民起义,书馆更是人去楼空,再也找不到一个管事的人。可怜已经75岁高龄的李时珍,不得不眼睁睁看着自己出书的梦想,第三次落空。
出书无望的李时珍,整日对着这部耗尽自己毕生心血的《本草纲目》手稿,长吁短叹,一筹莫展。不到一年,75岁高龄的李时珍便带着终生的遗憾撒手人寰,到死都没能看到自己的《本草纲目》刊行于世。
1596年,李时珍的家人重新凑足了出书的钱,把钱和书稿再次交到蕲州府文馆过审,半年后,这部费尽波折的《本草纲目》终于面世。
这部伟大的医学著作,共52卷,收录药物1892种,附图1109种。比现代植物分类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还早了半个世纪。一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而李时珍也因为这部巨被后人尊奉为“药圣”。
新闻推荐
近年来,全国妇联发布的“十三五”家庭教育发展规划,以及各部委颁发的相关文件,明确了家庭教育的一些基本方针:家庭教育是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