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中小学生上学该不该带手机?

阜阳城市周报 2018-12-14 10:58 大字

孩子的手机能不能带入学校?孩子的手机能不能进入课堂?手机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热点话题。近日,第十一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京召开,多名教育专家及中小学校长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家长是坚决的反对者

“在中国的国情下,对中小学生来说,压倒一切的任务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小学生拥有手机,我感觉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我反对。”从教30多年,曾经有“班上55名学生37人考进了北大、清华”经历的著名教师王金战说。

“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种极端的评判显然是不符合中国人较为温和的“中庸”判断的。众多专家或撰文或通过媒体指出,这一代孩子注定是网络原住民,那么在这个移动互联的时代,不让孩子使用手机似乎就意味着阻断了这些“原住民”在属于他们的互联网时代的成长。

不过,王金战这种“极端”的观点却得到了家长们的实际拥护。

“专家们讲的都是道理,但是我们家长承担的是实实在在的后果。”北京的初三学生家长张榕说,“在这种情况下,我宁肯自己极端一些。”

张榕不是不让女儿接触电子产品,“现在孩子很多课程是需要网络的,完全杜绝也是不可能的。”张榕说,平时女儿上网课、查资料,张榕会将家里的iPad、 电脑向女儿开放,但是一直避免让女儿单独使用智能手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家长圈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要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很多家长是真真切切地见到了这种“毁掉”,才拒绝孩子与手机接触的。学校老师是质疑者

“我曾经想过不给孩子带手机了。”某学校老师温良说,但是儿子告诉他有时候上课还需要用手机查询信息。

确实,这些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研究性的、探究性的、分层次的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学习变得更加个性化了,甚至在有些学校,每个孩子都有一张仅属于自己的课表。这时候,手机及其他电子产品成为重要的学习工具。

但是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学习方式并不普遍。

一位专家指出,我们高估了科技进入教育教学的程度。现在的互联网+教育在很多地方、很多时候还仅仅是简单的相加,并没有真正融合从而产生深层次的变化。

这种浅层次的相加不但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影响教学。

“我在人大附中的时候开过一次学生代表大会,让学生写提案,写出他们对学校的要求。”王金战说,结果学生提得最多的是:反对教数理化的老师用PPT 上课,“我是教数学的,数学的魅力就体现在惊心动魄的解题过程中,当它把你折(得死去活来的时候,突然峰回路转,那才叫数学之美。”

但是现在还有多少老师用粉笔进行过程演示呢?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曾经这样对记者说:“给学生减负的根本办法是给课堂增效,但是现在的老师都在疲于落实各种改革措施,忙着学习使用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技术,谁有功夫塌下心来研究具体哪个教学环节,很多老师上课就是讲PPT。”

其实,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在于老师上课使用了多少高科技的手段,也不在于学生是否用了手机还是电脑,而是老师能否真正抓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每次提问、每次质疑,甚至是每一次错误,并且及时地给予最恰当的反馈。

老师和家长的担心都有道理。但是,当我们真正走近孩子的时候却发现,成年人的担心有些是过度的。

刚刚结束高中生活,现在在某大学中文系读大一的学生韩墨言说,她刚进大学校园时有一段时间上课不再使用笔记本,“改用手机拍”。

确实,正像韩墨言一样,不少孩子一旦脱离了成年人的监控就会“报复性”释放。但是,如果允许他们“疯狂”一段时间,事情往往会发生改变。

韩墨言后来发现,用手机拍照记笔记与自己用笔记是完全不同的,“用笔记录的时候,你大脑是运作的,但是手机拍,脑子不用动,没有思考加工的过程。”

兜兜转转,孩子们自己找到了正确的路。

确实,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学习过程。正如武汉小学校长李强所说的那样:如果不让孩子用手机接触那些海量的信息,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筛选?

据《中国青年报》

新闻推荐

李丞峰《心灵法医》再演刑警角色 人设全面升级

近日,由龚朝晖监制,姜杨编剧,李悦、史卫强、覃傑共同执导,聂远、宋轶、李丞峰等倾情出演的悬疑推理大剧《心灵法医》正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