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 减负增效提质是重点
在近期举行的北京第五届中小学校长论坛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荣誉主席陶西平表示:改革最终要发生在课堂上。近年来,在全国中小学的课堂上,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课堂又该如何改革,才能实现“减负、增效、提质”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减负
跨学科融合实现课堂减负
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以融合情景教学为主,通过将书本知识转换为具体实践,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减负。
该校的教师李全顺以数学和科学知识为基础,为学生设计了一节《慧眼识盲区》的学科融合课。李全顺将五年级数学、科学的学习内容与“安装小区摄像头”的现实生活情境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主动经历提出问题并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实验、探究与发现的全过程,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视角进行思考与分析,用数学的方式记录与表达,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在研讨交流碰撞中不断拓展学习空间,提高认识和综合能力。
■专家观点
学科融合考验教师加工力
汤丰林(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意味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学科的跨界与融合,知识的学科边界逐渐模糊,更加强调综合。但需要明确的是,学科跨界不等于消除学科边界,更不意味着知识的模糊。教师一方面要将学科核心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能够诊断学生的学习,根据学生需要,将经过教师自己加工的具有创新性的“跨界”知识传递给学生。
增效
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开展教学,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慧课堂”,帮助学生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在该校高二年级组教师石磊的语文课堂上,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古文《归去来兮辞》的教学,与学生进行了一场与陶渊明的“古今对话”。学生通过学习设备上的“畅言智慧课堂”,一边学习古文,一边与石磊进行实时交流,将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想法和体会一键发送给石磊,让石磊能够根据学生的问题调整教学。这种做法实现了育人环境、课程形态和课程组织的优化统筹。
■专家观点
互动教学要进行巧妙设计
赵方红(北京市延庆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研员、正高级教师):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生命力,教师必须做到三点:一、合理组建小组,保障合作的有序实施。科学分工、明确职责,在组内结成互助对子。二、选择恰当的合作内容和形式,根据知识的特点、学生心理特征选择相应的内容,确定有价值的合作学习任务。三、重视小组集体评价,以评价促进小组成员间互学互助、互促共进。
提质
新型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如今,教师站在讲台中央授课、让学生死记硬背等传统教学模式正在被师生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批判性思维模式训练等新型教学模式所取代。
北京市三里屯一中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教师科学引领和学生自主学习为手段,打造了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实现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发展最大化。学校通过研究实践,创新开发了“在辩论中掌握微写作”的语文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就某一话题开展课堂辩论,从而主动搜集材料、提炼观点,经历完整的思维过程,并通过学生之间的网状互动和老师的点拨,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培养学生的思辩和表达能力,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
■专家观点
应提升教师自我认知力
刘加霞(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院长):以往,教师在课堂上几乎可以支配一切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教学的进程、学生的课堂反馈等完全由教师掌控。而今,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教师不再是学生课堂教学活动的权威。随着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日趋多样化,使得师生教与学的方式也由传统单一的“一对多”向小组合作式、团队式转变。这种转变不仅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更要求老师转变、提升自我认知,与学生共学习、共成长,真正回归到以学生为中心。
来源:《现代教育报》
新闻推荐
张家口市人防办官网“领导分工”一栏前后对比。12月12日晚,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查询河北张家口市人民防空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