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浦东》今日开播:文艺要反映现实 尤其要反映改革
《大浦东》开播座谈会合影
12月11日,电视剧《大浦东》将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播出。该剧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二十一世纪威克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12月10日,该剧开播座谈会在浦东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周慧琳代表市委宣传部,向《大浦东》的主创们表示感谢和祝贺。他评价该作品“从金融改革角度讲述时代,个人与时代同频共振,和国家休憩与共,热情讴歌了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变革,深刻揭示了我国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必然和深远意义。是一部思想性,观赏性兼具的电视剧佳作”。
说起三十年前的浦东,上海人想起的是过江的摆渡轮船,烂泥和菜地,和当时人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而现在,说起浦东,全中国想起的是张江高科产业园,是世博园,是杨浦大桥,是陆家嘴金融中心。仅仅三十年,浦东发生的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无疑要归功于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助推着这片土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大浦东》主演张博、李念《大浦东》展现年轻人群像
座谈会上,电视剧《大浦东》作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礼电视剧,登陆央视一套播出,被与会者们认为是“上海出品在全国平台上的重要亮相”。该剧总出品人、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任仲伦介绍了该剧的创作初衷与理念。他说:“文艺要反映现实,尤其要反映改革”。他介绍,《大浦东》以时代为背景,展现几个金融才俊波澜壮阔的人生奋斗历程。用上海浦东改革开放的大事件节点,贯穿年轻人的命运。在创作中,这部作品尤其注重“正能量,接地气”,故事塑造了一群在上海浦东改革大潮中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拼搏的年轻人群像,并将“毕业后的选择”、“异地恋的无奈”、“婚姻的真相”等与年轻人密切相关的社会话题穿插其中。
《大浦东》布景还原年代感
会上,剧集主创们也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感受。导演王义明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自认为是“浦东发展腾飞的见证者、受益者”。他表示,创作这部作品,是他多年以来的夙愿,更深感责任重大。为了生动展现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上海人,他翻阅了大量资料,了解浦东重大事件背后的背景故事,力争讲好那些温暖感人的故事。为了在剧中完美呈现年代感,剧组在松江盛强影视基地重新搭建起洋泾老街,实景重现了这条街道当年的模样,星光理发店、日杂用品商店等承载着老上海人记忆的场所均能在老街寻到踪迹。廿八英寸自行车、手提式煤炉等烙着岁月痕迹的老物件,令这条街道充满时空回望般的烟火气息。
作为上海人,王义明在还原上海生活细节方面也颇下功夫。据演员姚安濂回忆,剧中拍摄家里吃饭的场景,上的菜都是经典上海菜,比如一道酒糟蒸鲥鱼,让他印象深刻。拍摄中,在这些生活细节的细腻营造带来的实景实情中表演,演员们表示他们常常有种完全沉浸在生活中的感觉。
《大浦东》剧照
《大浦东》的编剧张强,曾担任多部重大题材影视作品的编剧工作。他感叹,浦东建设28年,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他认为,写上海,拍上海的作品很多,但以金融视角,以三十年跨度来讲上海的电视剧作品,《大浦东》是第一部。因此,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也是充满挑战的。张强介绍,在这部作品中,故事以金融发展脉络构成经线,纬线则是个人的生活变化,是生活的烟火气。他强调:“鲜活的人物可以抒发真情实感,可以描活时代精神。这里有上海的成长史,浦东人的创业史、梦想史。通过剧中人物的奋斗过程,既是对新时代的赞颂,也昭示了只有发展与改革,才能展现个人与时代的理想,才能引领人们走向未来。”
《大浦东》剧照
新闻推荐
2003年,22岁的刘可新离开老家黑龙江,到沈阳打工。15年过去了,这个曾经的少年现在已经中年。15年的时间里,刘可新的父母相继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