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援过藏的上海儿科医生心里话:为儿童服务就是幸福
【人物小传】
杨晓东,1971年10月出生,北京人。一次坚持不懈的抢救,让一个孩子奇迹般地转危为安,使他真正明白医生的使命。三年援藏,他发起“格桑花之爱——关爱藏区贫困藏族先髋患儿”公益救助项目,已有300多例外地病儿到上海儿童医院接受了免费手术。
杨晓东亲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医疗水平日新月异的发展及人们就医环境、获得感的不断提升;行医二十多年,他从一名医生成长为医院副院长,也见证着上海市儿童医院发展成拥有1000个床位的三甲专科医院。他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无愧于自己的一生,以生命的长度换取人生的厚度。
杨晓东
20多年前,我听从父母意愿考了二医大,那时对医学没有多大概念,更谈不上喜欢这一行业。
但是在20年的时间里,发生在身边的点点滴滴都让我逐渐爱上了医学,更热衷于儿科医生这一神圣的职业。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住院医生时的一次救治经历。
那一天,120送来了一名爆发性心肌炎的小病人。这是我第一次和科主任一起参与急救,当时的医护人员给孩子做了很长时间的心肺复苏,想了很多办法对他进行抢救。这过程中,眼看着孩子的心跳没有起色就要宣布死亡,大家不断相互鼓励,不要放弃,再努力一下。当天,孩子竟然奇迹般地转危为安。也就从那一天起,我喜欢上了医学。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因为见证了生命的有或无,才理解到了救死扶伤——作为一名医生真正使命的内涵。
这20年里,在医院许多医学前辈的言传身教下,我深知要做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在于能做出多么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而在于如何能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帮助更多的患病儿童摆脱疾病的困扰,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援藏期间,尼泊尔发生大地震,西藏日喀则等地受灾,杨晓东跟同事深入灾区,救治灾民。
援藏经历又是一次工作上的大转变。作为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到了高原后除了继续从事心脏病专业,作为一个儿科医生独有的敏感性,我发现有很多孩子由于先天性的疾病而造成了终身的残疾,这其中,特别严重的就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发育不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不属于心内科医生治疗范畴,但我一直在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的措施?
据医院骨科医生介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通过早期干预,不需要手术,就可以避免残疾的发生,但是由于基础医疗条件以及地区偏远的原因,许多贫困地区,特别是高海拔地区、高寒地区的孩子无法得到及时救治,不得不转移到上海接受手术治疗。
得益于早期儿科临床业务知识全面的积累以及对B超筛查技术的使用,我创新性地在高原地区开展了对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筛查,让高原患儿得到了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每一名援藏干部的工作期限只有三年,不能因为援藏工作时间到期就结束对孩子的筛查和救治。为了长效持久地帮助这些患儿,我发起了“格桑花之爱——关爱藏区贫困藏族先髋患儿”公益救助项目。这个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家庭还是非常抵触的,相当部分的患儿家长都不愿意来上海做手术,哪怕这个治疗是全免费的。
好在日喀则人民医院骨科的医生们积极地向当地藏民普及相关知识,一次、两次、三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很多患儿家属主动来到上海市儿童医院诊断检查。观念的改变意味着这个项目已经改变了一批人。救了一个孩子,就是救了一个家庭。目前己有超300例外地病儿到医院接受了爱心手术。
在当地做髋关节发育不良早期筛查和诊治的培训和推广,也是他的工作之一。
我对自己一直有着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每时每刻都把治病救人放在自己心中的首要位置上。我常认为:“人的生命有长短,活得再长在这茫茫宇宙中也只是沧海之一粟而已,要珍惜自己现有的时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定好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做下去,不能受到任何的干扰。”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无愧于自己的一生,以生命的长度换取人生的厚度。
作为一名医院的管理者,在接任这个岗位之前,我也有过犹豫,因为相比做管理者,我更想纯粹地做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但是一名长者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一个医生一次只能救一个人,但作为一个管理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拯救更多的病人。这让我对转型有了新的认识,也变得更加积极。
我对上海市儿童医院有着深厚的感情,是儿童医院见证了我的成长。20年前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上海市儿童医院只有北京西路一个院区,现在医院又增加了泸定路院区,从原本只有350多个床位的小医院发展成了拥有1000个床位的上海市三甲专科医院。医院的改变不仅仅是医院设施的改善,更是医疗水平的提升。“为儿童服务就是幸福!”这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几代儿科人共同的心声,而我也会不断为之努力。
(采访整理:东方网记者刘轶琳)
新闻推荐
万里追款记 市中级人民法院高效规范解决“执行难”啃下“骨头案”
本报记者施璇12月5日上午,滁城的侯龙(化名)刚度过一个不眠之夜,一块悬在心中快4年的石头终于落地!就在前一天,市中级人民法院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