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话读书】 古人读书美谈 □杨彬焕

半岛都市报 2018-12-10 06:06 大字

诗圣杜甫有名句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学有所成者无不是经历过十年寒窗苦读的,有些古人还把刻苦读书的习惯贯穿了生命始终,不禁让我们今人肃然起敬。

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历朝历代都不乏出身寒微,但却能发奋苦读,终有所成者。《三字经》中说:“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负薪挂角,指的是汉朝朱买臣和隋朝李密的读书故事。汉朝的朱买臣,小时候家境贫困,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读书。而隋朝李密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慨赞叹。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晋代孙康在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西汉匡衡则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这种在极端困苦条件下创造条件也要读书的精神传递出的不仅是刻苦,更是一种昂扬和不屈。

刻苦读书,也并不是意味着死读书。《五人墓碑记》的作者明代文学家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定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读过一遍,立刻将纸焚烧掉,然后又抄,如此反复六七次完全记住了才算完。

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古人励志发奋苦读的精神是中华文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今人借鉴,学习感悟。

新闻推荐

中关村40年:敢为人先的改革气质永不过时

■社论中关村的成功,是改革开放国策与市场自生自发力量互相成就、共同孕育的奇迹,也是市场经济和民营经济的成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