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嫦娥奔月 首探月背 封面新闻记者现场见证发射全过程 火箭升空后人群中发出欢呼声:“中国,太牛了!”

华西都市报 2018-12-09 02:12 大字

封面新闻记者现场见证发射全过程 火箭升空后人群中发出欢呼声:“中国,太牛了!” 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新华社发

参观者现场见证嫦娥四号发射升空。

“……3、2、1,点火!”伴随着巨大的火箭轰鸣,肩负着亿万中华儿女的探月飞天梦想,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嫦娥四号探测器后续将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最终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

8日凌晨,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西昌卫星发射基地22号参观台,与现场数百名观众一起,现场直击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全过程。在火箭升空后,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呼声:“中国,太牛了!”

连夜守候

提前进入参观台

老师为学生们科普星星

12月8日凌晨1点过,经过了一道又一道的关卡,车终于驶入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参观台旁的停车场。经过严格安检,参观者进入22号参观台。

从此处可看到,大约1.5公里外的发射台上,在塔架的保护下,白色的长征三号乙火箭已经矗立,静待发射。

参观台不大,只简单摆放了几排座位,不少观众都站着。据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以往卫星发射并没有这么多参观者,由于嫦娥四号将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背软着陆,意义重大,所以来到现场的参观者车辆,密密麻麻地停满了整个停车场。

凌晨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气温降到了4℃,人们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御寒。虽然天气很冷,但星河灿烂,一抬头就是满天繁星。

城市里难得看到灿烂星河,借发射前的空闲时间,光华探月营的老师为前来参观的学生们讲起了星星。“天狼星其实是双星,一个明一个暗。过去人们曾拿是否能看见天狼双星来测试视力好坏。”“老师,天空中‘W’形状的是什么星呢?”一群好奇的小朋友跟着围了过去。

现场,一名40多岁、正向大家科普发射知识的参观者也被围着问问题。原来,他之前曾多次见证卫星发射。此次嫦娥四号发射意义非凡,他专程从北京赶来,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见证历史

数百人数倒计时

大喊“中国,太牛了!”

据现场工作人员估计,当晚大约有四五百人来到22号参观台。工作人员说,这么多人来到现场守候发射,让他们燃起了自豪感。

“要发射了!”时间来到凌晨2点,离发射时间越来越近。人们一扫之前的困意,开始兴奋起来,纷纷拿起手机、架起相机,准备记录下火箭发射的珍贵瞬间。

凌晨2点22分,倒计时终于在广播里响起,“10、9、8、7……”大家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与激动,纷纷跟着广播一起倒计时:“3、2、1,点火!”

此时,发射台上火光一亮,白烟升起,火箭刺破夜空,奔向苍穹,“轰隆隆”的巨大声音随之传来,脚下开始颤动,现场响起一阵阵欢呼。

大约1分钟过后,火箭拖着长长的尾巴消失在夜空。人们意犹未尽,仍举着手机、相机希望能从点点繁星中,找一点火箭的影子。

现场迎来沉寂。不知人群中谁喊了一句“中国,太牛了!”接着,人群再次兴奋,纷纷跟着大喊、鼓掌,“太激动!太震撼!太自豪!”这是在现场,记者听到最多的话。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肖洋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摄影报道

详解嫦娥四号五大不同之处:

主着陆区为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

12月8日凌晨,嫦娥四号从西昌奔向月球。一个细节引人关注,此次发射的嫦娥四号原本是嫦娥三号的备份。在嫦娥三号圆满完成任务后,嫦娥四号被赋予了新的担当——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科研人员通过精心设计与研制,使嫦娥四号“脱胎换骨”,成为与嫦娥三号不同的全新航天器。备份变首飞,嫦娥四号与嫦娥三号相比共有五大不同之处。

1 科学目标不同意在月球背面一手数据

嫦娥三号任务的科学目标是“测月、巡天、观地”。而嫦娥四号任务的科学目标都是在月球背面完成的,包括实现月基低频射电天文观测,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月球背面巡视区浅层结构探测等。“因为没有别的探测器到过月球背面,所以不论是探地形还是探月壤成分,应该都是人类第一次获得的一手数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说。

2 工程目标不同嫦娥四号锁定两个“首次”

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站在这样的起点上,嫦娥四号向着更高峰迈进,将任务的工程目标锁定在两个“首次”:人类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地月L2点中继星对地对月的测控、数据传输中继。

3 有效载荷不同8台载荷带往冯·卡门撞击坑

嫦娥四号与嫦娥三号的身形和“骨架”相同,携带的装备却大为不同。嫦娥三号携带的有效载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用来观察月球的;第二类是用来观测宇宙的;第三类是用来观察地球周围的等离子层的。

“嫦娥四号即将降落的月球背面,对于不少科学研究来说具有天然的优势。月背非常‘干净’,可屏蔽地球无线电干扰。”张熇说,根据着陆区域和科学目标的变化,科研人员对嫦娥四号携带的科学载荷做了很大的调整,把8台有效载荷带往月球背面冯·卡门撞击坑。

4 着陆环境不同着陆之处或比月面凸凹不平

嫦娥三号着陆区是月球正面的虹湾。那里布满了月海玄武岩,地势较为开阔、平坦,有利于科学勘察目标的选择,当然也有利于与地球的通信联系。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副总师吴学英介绍,嫦娥四号的主着陆区为月球背面靠近南极一个叫冯·卡门撞击坑的地方,这里着陆区面积比虹湾地区小了许多,因为月球背面山峰林立,大坑套小坑,很难找出再大一些、平坦一些的地方,供嫦娥四号安身。嫦娥四号着陆器在凸凹不平的地方软着陆,需要具有比嫦娥三号更准确地着陆精度。

5 通信方式不同“鹊桥”中继卫星将当“信使”

不论人类的探测器飞到多远,都需要深空测控通信系统作为联络的“纽带”。对于落在月球背面、没有任何通信信号的嫦娥四号来说,通信显得难上加难。它无法向嫦娥三号那样直接和地球上的“亲人们”取得联系,“飞鸽传书”的任务就落到“鹊桥”中继卫星的肩上。通过早先发射并成功架设在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中继卫星,实施与地面的通信信号“接力”,嫦娥四号才得以与地球保持联络。

除了以上五大不同,研制队伍聚焦新情况,从轨道设计、动力下降策略、休眠唤醒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同时制定了符合任务特征的故障预案,全力铸就嫦娥四号非凡之旅。 据新华社

12月9日下午2点

上封面直播

对话中国“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

从2004年以来,我国探月工程已取得“四战四捷”的佳绩,进入月球背面软着陆的阶段。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探月工程,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12月9日下午2点,由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与嫦娥奔月航天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的首届光华探月营启动仪式将在西昌举行。

届时,被称为“嫦娥之父”的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将出席此次活动,和大家一起分享探月工程背后的故事。届时,封面新闻将为大家带来现场的精彩直播,不要错过哦。

中国奇迹

我国所有探月卫星

均在西昌实现“零窗口”发射

12月8日2时23分,嫦娥四号探测器“零窗口”发射成功并进入到预定轨道。至此,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的所有探月卫星,均实现了“零窗口”发射。

“零窗口”指的是在窗口前沿,在预先计算好的发射时间,分秒不差将火箭点火升空。据嫦娥四号任务01指挥员陈政介绍,在这个时刻发射,卫星不需要中途修正就能进入预定轨道,同时又能在变轨过程中节省燃料从而为后续工作留下更多动力。

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在即。为加大卫星入轨成功率,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科研人员及一线参试人员都决心实现“零窗口”发射。

“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保证火箭准确实施‘零窗口’发射,因为影响准时点火的因素太多了。”时任嫦娥一号任务01指挥员李本琪介绍说,“各系统岗位人员在星箭测试、气象研判、燃料加注等各个环节,追求零失误、零差错、零故障、零缺陷、零遗漏,确保发射万无一失。”

当日18时05分04秒,我国首次探月任务完美实现“零窗口”发射,创造了航天发射史上的“中国奇迹”。正是由于“零窗口”发射省下了准备作轨道修正的120公斤燃料,嫦娥一号卫星在完成一年寿命以后又继续运行了4个月。

从2007年起,有中国“探月港”美誉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连续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等探测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陈康容:忠勇为党的女英雄

【据新华社日电】在闽西龙岩永定区的红土地上,一个英烈的姓名至今仍被传颂,她就是牺牲时年仅25岁的陈康容。陈康容,福建永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