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明年“蛟龙号”将转入业务化运行阶段

澎湃新闻 2018-12-06 16:59 大字

“可下五洋捉鳖”展厅内,“蛟龙号”等深海探测装备模型引来围观。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展览分为伟大的变革、壮美篇章、关键抉择、历史巨变、大国气象、面向未来六个主题展区,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在人们面前。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派出了以“蛟龙”、“海龙”、“潜龙”为代表的“三龙”体系深海探测装备参展,展现了我国在深海技术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成为最为火爆的展区之一。

“目前“蛟龙号”是世界上同类型下潜最深、性能最先进的载人潜水器。在海试完成达到了设计指标后,转入了试验性应用阶段。这意味着“蛟龙号”开始为海洋科学家们提供服务。明年,“蛟龙号”将转入业务化运行阶段。”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技术部副主任杨磊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透露。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诞生到使用可划分成海上试验、试验性应用和业务化运行三个阶段。2012年,经过4年时间,“蛟龙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级海试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可下五洋捉鳖”的夙愿。

杨磊坦言,实际上“蛟龙号”从概念设计到装备研发、试验走了很长的路。起初国内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走在前面的美国、法国比,我国用十几年的时间摸索、赶超上来,填补了深海领域的空白。

此外,杨磊介绍,现在我国潜航员一共有8名,分2批选拔。目前为止,这些潜航员经过设计阶段和试验性应用阶段,已经具备了完整的驾驶、操作、维护保障技能,能很好地服务于深海科考。

“第一批潜航员训练周期较长,因为是在摸索阶段,与“蛟龙号”研发同步进行,一边设计潜水器,一边选拔了两名潜航员进行匹配。第二批潜航员训练时间缩短,只用了三年,完成了从理论培训到专业技能培训、实际操纵驾驶,以及海上实体作业。”杨磊表示。

杨磊对澎湃新闻记者说,人类对于自然的认知是不断加深的,而人们对深海的认知远远不如对航天,对深海生态环境、地质环境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比如生命起源,到底是外太空外来物种还是来自海底?这需要科学考察。随着深海装备发展,科学家有能力进入深海,可以取得更多的生物样本,从而分析有没有特殊的生物基因资源存在,这些对未来科学发现很有帮助。”杨磊说。

新闻推荐

小学生发现《西游记》菜名都是吴承恩家乡菜?学者:需再斟酌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6日电5号下午,一个有趣的新闻登上了热搜:“小学生发现《西游记》漏洞:一路吃的都是江淮美食。”杭州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