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跟房子大小挂钩 这是赤裸裸给教育公平打脸
12月4日,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在官网挂出《关于学位申请的补充要求告示》,规定从2019年4月30日开始,申请该校学位的家庭,购买的住房面积按30平方米、50平方米划分,对购买年限和居住年限做出了1年至6年的限制。引起舆论热议。
不过,5日深夜,该校又在官网上宣布,“根据罗湖区教育局的意见”,学校决定取消《告示》。今天中午,罗湖区教育局称,已于5日晚要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撤下“告示”,就“告示”引起部分家长担忧诚恳致歉。所有符合入读条件的学生都会安排学位。
问题来了:如果不是家长爆料及媒体报道,以及后续的主管部门介入,这所头顶深圳重点小学、广东省一级学校等光环的公办学校,会将《告示》执行到底吗?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各地要切实简化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合理确定入学条件,确保符合条件的应入尽入。根据家庭房子面积限制孩子入学,怎么看都不是合理的入学条件。
无论公办还是民办学校,招生都不能任性,不能以所谓“市场化办学”为借口,随意提高入学门槛。毕竟,教育本身具有特殊性,尤其是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更不可能完全市场化,必须遵循相应的公共服务原则,在招生过程中不采取差异化对待,更不能搞歧视性政策。
该校在宣传时自称,经过多年办学,形成了“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所有的管理行为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一纸《告示》就暴露了与官宣南辕北辙的办学精神。
虽然《告示》称限制是为了优先保障学校地段内实际购房居住的户籍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权利,防止临时择校性申请,挤占地段生学位。但是,这些限制性条件本身就是对学生及家人的人群区隔——只有早早获得深圳户籍、挤上购房班车,并且拥有较大面积房屋的户籍人口,才配享有相应的入学资格;还在努力拼搏的非户籍人口,哪怕为了孩子,咬着牙高价购买或租住附近房屋,仍然会被拒斥于大门之外。
值得深思的是,将孩子读书资格与家庭房产挂钩的还不只这一所学校。此前,深圳市龙岗区童梦可园幼儿园要求孩子填写“我的小区”主题调查表,学生需要填写家庭户型、房屋购买年份及每平方米的价格。广州、河南等地也相继爆出,有学校要求加家长提供学历证明,作为孩子入学的背景参考。
一系列事件表明,如果此风不加以遏制,恐怕会引发更多效仿者。通过对学生家庭收入、房产、社会地位等指标的量化评估,“择富”、“择高(学历)”录取学生。在这些学校管理者眼中,教育成了一部精密计算的仪器,博取社会优质资源最大化是核心目标,平等、开放的教育理念则沦为广告口号。
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不能成为部分学校对学生入学歧视的借口。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以及户籍等政策的限制,才导致了学区房、学位房等一系列产物。身处这个流动化时代,成年人本就不易,无论他们来自何方,包括教育在内的先天条件有多大差别,能够在一座城市扎根,必然在各个领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的孩子,有资格在在最大限度内平等地享受城市的教育资源。
家长采取包括购买、租住学位房在内的各种方法,正是为孩子争取一张教育入场券,这也是基于对城市包容性的期许。如果连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也不能做到严格按照教育部法规及现代教育理念来办学,设计出各种违背社会公平的奇葩入学条件,那么受伤害的不仅是无辜的孩子和家长,也让教育蒙羞。
家长的学历、住房重要,还是孩子的受教育权重要?出台奇葩入学规定的学校管理者,应本着应有的价值本位,来做答这一考题。各地教育部门要三思。
新闻推荐
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下发的《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