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留此物鉴沧桑 品赏多位唐宋文人的“唯一墨迹”
《上阳台帖》李白《张好好诗》(局部)杜牧《局事帖》曾巩《去国帖》辛弃疾
唐宋的诗词歌赋灿若星辰,但流下的文人墨迹却凤毛麟角。诸如李白、杜牧等大诗人也仅剩下极少的墨迹存世,可谓价值连城、一字千金,今人观之感慨万千。
李白《上阳台帖》
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创作诗歌千余首,但传世墨宝却为数寥寥,唯有一幅《上阳台帖》被定为其书法真迹,亦属国家一级文物。
《上阳台帖》是李白于唐天宝三年创作的纸本墨迹草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帖纵28.5厘米,横38.1厘米,为李白自书其四言诗,内容为“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落款为“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据史料记载,李白于唐开元十二年出蜀游三峡,至江陵遇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得到司马承祯赞赏。唐天宝三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观,并来此寻访司马承祯,待到达阳台观后,方知司马承祯已经仙逝。不见其人,惟睹其画,故有感而书《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苍劲雄浑而又潇洒飘逸,用笔纵放自如,雄健流畅,法度不拘一格,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诗风。全帖结体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奇趣无穷,符合《李白墓碑》中“思高笔逸”的描述。
该帖引首为清乾隆题“青莲逸翰”四个大字,帖前隔水上有宋徽宗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上阳台帖》传承有序,其在北宋时曾入宣和内府,后归权臣贾似道,元代由张晏收藏,明代藏于项元汴天籁阁,清代先为藏家安岐所得,再入内府,清末流出宫外,民国时入鉴赏家张伯驹手。1949年之后,张伯驹将《上阳台帖》赠予政府。1958年,该帖被转交至北京故宫博物院。
杜牧《张好好诗》长卷
杜牧的诗文大家耳熟能详,其中《张好好诗》也十分有名。据记载,唐大和三年,杜牧初遇张好好,张好好当时是一个年仅十三岁、能歌善舞的活泼少女;数年后杜牧又遇张好好时,她已沦为一个饱经沧桑的风尘女子了。杜牧缅怀当年,感慨今日,于是就有了这一感旧伤怀的长歌。《张好好诗》传唱至今,同时世间也有一幅同名书法作品传世,其虽无作者款识,但学界普遍认为此卷为杜牧唯一墨迹。
《张好好诗》长卷为纸本,纵28.2厘米,横162厘米,全作共48行,322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全篇书法笔势放纵,风格雄健,转折处有孙过庭《书谱》之神韵,很有魏晋书法的古朴风度。然而杜牧毕竟不是书法家,在一些专业人士眼中,有的字结构很不妥当,如第三行的“来”字,这个字结构并不复杂,却在杜牧笔下比例不协调,显得头重脚轻。
但瑕不掩瑜,杜牧的真迹即便在宋代也实属难得。此长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张好好诗》的流传经历与《上阳台》帖颇为相似,其于北宋徽宗年间入宣和内府,后曾递藏于南宋贾似道、明代项元汴、张孝思、清代梁清标等鉴藏家,乾隆年间入藏清内府。1924年,溥仪将此卷携出宫外,后此卷流散于东北。1950年,琉璃厂论文斋老板靳伯声的弟弟在东北得到此卷,带来北京,转手持往上海。近代收藏家张伯驹得知此消息后,急托墨宝斋马保山追寻此卷,以免此卷流失海外,终以重金购回。1956年,张伯驹将此《张好好诗》长卷捐赠政府,后转入北京故宫博物院。
曾巩《局事帖》
北宋文人墨迹有一定的存世量,很多国际大拍上时而能见到他们的墨宝,但位列唐宋八大家的曾巩却没有这么幸运,其墨宝中仅有一幅《局事帖》传世。
《局事帖》为镜心,水墨纸本,纵约29厘米,横约38.2厘米,共124字。此作书写在宋代印刷的《三国志》纸张背面,至今仍能看出图书印刷的字痕。《局事帖》字形修长、笔画劲挺,明显带有欧体以及钟绍京小楷的格局和笔意,这与曾巩对书法的要求相合。
曾巩年轻时在会试中登进士第一,后长期在京城为官。北宋熙宁二年,曾巩被朝廷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此后12年里他辗转多地任职,虽政绩卓著,但迟迟未能受召回京城。《局事帖》的内容是曾巩在62岁外放期间写给同乡人的一封信,其在信中抒发了自己不受重视的苦闷,读来意味深长。正所谓好事多磨,写完《局事帖》后不久,曾巩命运迎来转折,他因公途经汴梁,幸得宋神宗召见,进而回京就任。
《局事帖》在明代为收藏家项元汴、何良俊所藏。帖中钤“项元汴印”“墨林山人”“项子京家珍藏”“得密”“项墨林鉴赏章檇李项氏家宝玩”诸多项氏鉴藏印,足以证明为其珍爱之宝。此帖清代归于藏家安岐,并著录在《墨缘汇观·法书》中。民国时,此帖藏于著名鉴定家张珩及其家族处,后流落海外,被比利时收藏家尤伦斯夫妇购藏。
2016年5月15日,《局事帖》在中国嘉德“大观”夜场上拍,最终以约2亿元成交,从而回到国内。
辛弃疾《去国帖》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现存词作600余首,但可惜的是,他仅有一幅墨迹存世。这幅《去国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纸本册页,纵33.5厘米,横21.5厘米,行楷书,10行,共110字。
《去国帖》内容为酬应,文中“秋初去国……日从事于兵车羽檄间”,是指其在江西提点刑狱任上“节制诸军,讨捕茶寇”之事。据《宋史·孝宗本纪》记载,“淳熙二年六月,以仓部郎中辛弃疾为江西提刑,节制诸军讨捕茶寇”,另据《宋会要》记载,“淳熙二年润九月二十四日,上谓辅臣曰:江西茶寇已剿除尽……辛弃疾已有成功,当议优与职名,以示激劝”,辛弃疾平“茶寇”后,诏江西提刑除秘阁修撰,故此帖当书于淳熙二年十月间,辛弃疾时年36岁,才初露锋芒。
《去国帖》书法中锋用笔,点画尽合法度,书写流畅自如,浑厚沉静,笔意略显苏黄遗规,虽无豪纵恣肆之态,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气。此帖曾经过元赵孟頫,明黄琳、项元沛,清朝永瑆等名家鉴藏,鉴藏印钤有“杨氏家藏”“原素斋”“松雪斋”“琳印”“海印居士”“黄琳美之”“休伯”“项元汴”诸方,以及“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南韵斋印”“莲樵成勋鉴赏书画印”“莲樵曾观”等;末署“宣教郎新除秘阁修撰权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辛弃疾札子”。
由于年代久远,唐宋文人的墨迹能有一幅存世也算不幸中的万幸,反观杜甫等文学家至今未有被广泛认可的纸本墨迹,更令人遗憾。(宗合)
新闻推荐
在浙江扬州老城区弯弯绕绕的小街小巷内,散布着七处朱自清故居,除了安乐巷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三合院,还有几处朱家曾居住过的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