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作家没童心 文学没意思

半岛都市报 2018-12-01 05:49 大字

半岛记者刘礼智

11月29日下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珠海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空前的印记,他与浙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郑重、青年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和全国5000多名语文名师一起就小学语文和文学素养分享他的真知灼见。同时莫言青少年书系中第一本图书《莫言给孩子的八堂文学课》在现场首发,莫言说尽管自己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但当持笔写作时,却感到自己依然年轻,因为“文学里如果没有作家的童心,文学就没有意思了。”

永葆童心:

给孩子推荐八堂文学课

《莫言给孩子的八堂文学课》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世界级作家莫言,带给孩子们的八堂文学启蒙课,同时也是一本供一线老师教学实践和学生家长亲子阅读使用的参考书。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领衔语文教学第一线名师,从莫言的散文、演讲、小说等浩瀚作品中精选适合孩子们阅读,有助提高孩子们语文阅读、鉴赏和写作水平,以及开阔认识世界视野的32个篇章。依照不同主题,分为8个单元,从“童年野趣、梦境奇遇、民俗饮食、动物史诗、亲情眷恋、阅读往事、旅行见闻、我的演说”出发给孩子们准备了八堂文学启蒙课,并加以导读和赏析。同时,每个单元附加一组莫言状景、写物、叙事、写人、写心理等方面的精彩句段,以丰富孩子们的阅读体验。

莫言为本书专门写了致孩子的话——《永葆童心》:“尽管我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但当我持笔写作时,却感到自己依然年轻,甚至在某些时刻感到自己还是那个在田野里放牛割草的孩子。这是不是有点可笑?是的,的确可笑,但文学里如果没有作家的童心,文学就没有意思了。”

来龙去脉:

不能让莫言文章成憾事

全套书中收集的文章包括《故乡的原野》《奇梦》《夜渔》《过去的年》《我和羊》《爷爷的故事》《童年读书》……参与该书编写的全国特级教师罗才军在《编选后记》中讲述了《莫言给孩子的八堂文学课》的来龙去脉。

2016年,罗才军应邀参与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是基于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于是许多古今中外优秀作家的作品只能忍痛割爱,其中被割爱的就有莫言先生的文章。让他感到是一“憾事”。浙江文艺出版社郑重社长了解之后告诉罗才军,莫言的所有已发表作品的中文简体字版权都在浙江文艺出版社,而且出版社也很希望能精选其中的一部分,通过一线语文教师的编选以及助读系统的设计,让中小学生更好地阅读莫言先生的作品。两人一拍即合。认真通读莫言全套作品,罗才军以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眼光和教材编写者的身份,惊喜地发现,莫言的许多散文、演讲、小说的片段,以及他的许多描写方法、叙事手法、表达方式,都非常具有语文教学功能和语言上的学习价值。他又将这个想法与另外三位全国青年名师臧学华、王铁青、贾洪华做了沟通,决定一起合作编写。

与时俱进:

故乡不是一个封闭概念

面对小学语文老师,莫言坦言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小学时期。莫言想起了上世纪60年代那位行为超前的语文老师,他是学校里唯一一个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当年写《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写一个难以忘记的好人》,他们记录了真人真事,语文老师却开导他们作文是可以虚构的。文学创造的一大特征就是虚构。这位语文老师为将来的文豪插上了文学创作的翅膀。

莫言认为融入大自然,培养孩子们全身心地感受外在事物的体验对孩子的写作会有很大帮助。他还提到亲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也是人生底色的基本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八堂课既是莫言给孩子的文学课,也是莫言自己成长为杰出作家的八堂课。

莫言写尽了故乡,有的老师担心城市化的进程会让文学教育再难寻回莫言笔下人与自然和土地的情感。对此,他认为故乡也可以是城市,故乡不应该是一个固定的封闭的概念,包括乡愁都是应该与时俱进的。文学也是与时俱进的,文学最终描写的目标是人,不是楼房、不是草地,只要有人,就有文学的素材。

童年意义:

是解读杰出作家的密码

浙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郑重说道,“莫言在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但很多的评论家在读莫言老师的作品时都读出了他的童年和少年,‘童年是我们解读莫言成长为杰出作家的密码’,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把莫言老师童年的感受、写作的素材集中调动出来,形成了《莫言给孩子的八堂文学课》,这些很多都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母题。现在的孩子成长在一个幸福时代,没有经过危机感,没有对困难的认识,肯定是缺钙的,正好可以通过阅读来补上。莫言老师的作品有很多沉重的东西,但是在苦难的东西背后我们看到的是顽强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精神,这是对当代少年儿童阅读的意义。”

新闻推荐

筑起北疆绿色生态屏障 三北工程四十年成效综述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董峻从东北、华北再到西北,一道如绿色长城般蜿蜒挺立的生态屏障熠熠生辉。与改革开放同步,三北工程40年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