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我的中庸之道

牡丹晚报 2018-11-30 10:20 大字

□余金秀

《中庸》经典学习的过程,是我人生中庸蜕变的过程。中庸是一种出乎、入乎的态度,更是心力的源泉。

我是一名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也是一名幼教行业的从教者。前几年接触传统文化之初,看到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有近乎严诃的律己、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忧心、有汉服加身的华装、有为良知幼教而匍匐前行的笃定……我惶惶然不知所从。《中庸》所说“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能为之矣”,原来更多的“隐、怪”还带有浓厚的个人自我意识,而非圣人与天地人融为一体、利于大众的智慧。我豁然开朗,多年的迷雾瞬间烟消云散,说不出的敞亮。自此之后,再与人谈及什么是传统文化,我的回应是,传统文化就是正正常常的生活,就在我们吃饭穿衣睡觉待人处事接物之中,融通天地,从来没有离开过;沟通过程中没有了要求对方接纳的意识,也没有控场的欲望,只是平和地表达着我的观点而已,神奇的是,提问者往往都若有所思,继而颔首称是,莫不展颜。

素位而行逐渐成了我的处事观,生活开始变得更加简单、从容,充满了幸福感。这些年,工作之余,我参加了不少的学习,先生相当支持,但他自己从不主动参加学习。这些年来为了让他走出去,我曾挖空心思设计过各种场景、各种理由来迫使他。记得最过份的是参加教练技术的学习,前前后后找了不下10拨人变着花样感召他,到最后他是不胜其烦,两口子为了学习虽不至于大吵大闹,但我的心里一直都憋着一股子怨恨,言行举止之间时不时会流露出不屑和鄙夷来。先生虽不说什么,但也是隐忍不发,看似和睦的家里总弥漫着一股哀怨味儿。《中庸》的素位而行四步曲:沉下心、不外求、有所得、不抱怨,我一一去对照才发现自己错的有多离谱。赶紧回来,做好妻子的本份,不再跟先生鼓吹学习后的心得体会,只是老老实实、心甘情愿的去做回妻子的本位。慢慢的,因为不期待、不外求,我心里的负担纠结少了,发自内心的欣赏多了,先生的眼神好象也光亮起来了,对我的心疼更加无微不至,很多我纠正了他多少年都不改的习惯先生不知不觉全改了。今年国庆节假期,先生主动要求去做幸福文化大课堂的义工,主动去旁听基业长青的课程,主动去参加文以化企活动……

素位而行不仅仅让我收获了家庭幸福,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知了自己人生的定位。中国近三十年的幼教理念基本上都是向国外学习,形虽似而神没有,也不可能有。教育从家庭、学校到社会三部份缺一不可,而我们复制的却只是学校中的一部份。平心而论,教育的形式确实活泼了不少,孩子们的眼界也随之打开;但是,却丢弃了文化的底蕴、教育的根本、做人的本份。中国几千年来的 “祠堂、中堂、学堂”三堂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教育之本,末学心里一直在呐喊:二十年后,世界幼教看中国,中国幼教看天下养正!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的幼教人员,我愿意用一辈子的心力去为孩子们做点事情,不冒进、不退缩,正己化人,居易俟命。目前国学幼教的落地系统己基本成形,在六度立体网络审视下更加感受到使命天成,中庸九经让使命落地变成可能。出乎入乎,“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之道,无诚不行,“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前段时间,早教协会与广州市妇联联合发起 “走进乡村儿童成长空间”公益活动,协会需要国学老师对接实施全年的国学课程,更青睐养正讲师团的师资支持。在对接项目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项目是针对增城、从化等偏远小学阶段的孩子进行,在养正定位之外,且养正大学没有成熟的小学国学教案,无论对协会、对孩子、对养正都欠妥当。怎么办?似乎唯有放下这一条路。想到山村孩子渴盼的眼神,想到协会会长的期待,我去找到两位比较有使命感的讲师,详细地阐述了项目本身的意义和面临的实际困难,两位老师完全被感动,明知需要花费时间精力重新备课,明知上课一个钟而路上却要五个钟,明知几乎没有薪酬搞不好还要自己倒贴费用,她们却愿意到偏远山区去播种传统文化的种子……接下来一切都顺理成章,两位讲师的勇于担当和诚意又再次感动了公司,决策会议上,大家一致同意养正定位之外的首个公益项目立项实施。目前,这个项目已顺利开课,祝福孩子们!

我的中庸之道才刚刚开始起步,但我已经感受到“渊泉如渊”的力量汩汩而涌,对于未来的人生,知着、行着、诚着,写就一部无字的中庸真经。

新闻推荐

贪吃背后的关爱

◎李晓琦俗话说:“老小老小”,人一老,就会像小孩子一样,我的父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那次,我们一家去云南游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