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共生课堂:打破学科边界 王蒙等10位各领域学者开讲

澎湃新闻 2018-11-29 10:05 大字

11月24日,由知识实验室举办的“共生课堂”学术论坛在上海中心开讲,作家王蒙、病毒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北大前校长林建华、国防大学少将朱成虎等10名各领域顶尖学者齐聚一堂,与观众分享他们的所见所感。

知识实验室介绍,共生课堂是未来共生型组织的缩影,期望打破学科边界邀请跨学科学者联袂主讲,分享可持续发展的真知识;打破学商边界,首创共生合作机构模式,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家王蒙在现场讲解《红楼梦》

作为作家,王蒙有着文学家的激情;作为一名学者,所以有着社会学家的冷静,由此交织品评出的《红楼梦》一直有着可意会而难说清的悲喜共鸣。在这期的共生课堂现场,他以《红楼梦里的石头》为题,为更多人走进“红楼”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红楼梦》最早的名称叫《石头记》,题名已经说明了石头的重要性。首先,这是来自女娲补天故事中的那一块无才补天的“多余的石头”。王蒙认为,这与一个世纪之后俄罗斯文学当中出现的“多余的人”有所呼应,那是对俄罗斯现状不满,但却陷于空谈、叹息浪费生命的一群人。

“对于贾宝玉来说,他哀叹自己也是“多余的”,被大家称作“富贵闲人”,听起来有钱有闲,却不知背后无事可做的那种多余感。贾宝玉很反感别人对他说多念书,提及修齐治平、争取功名、光宗耀祖。他每每听到便大发脾气,因为这使他倍感“无才”,内心十分痛苦。”

王蒙说:“《红楼梦》里的石头也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有着物件的冷漠。而石头本身,也有着石头的凡心、好心与了心、大荒心、无稽心、青埂(情根)心。中华文化对玉是褒奖的,而含玉而生给宝玉和黛玉带来了无限的痛苦,这块玉最终也成了二人悲剧爱情的纪念物。”

闻玉梅

2018年11月,84岁的闻玉梅荣获中国免疫学会终身成就奖。已是耄耋之年的闻玉梅老师在共生课堂的讲台上不仅展现了杰出的学术素养,同时也身体力行地回答了一名合格科学家应当具备的社会责任感。

“免疫就是免除疾病。它是生物体跟外界做斗争的一个产物,”闻玉梅介绍,“我们身体有两种免疫,一种是固有免疫,也就是天然免疫,由进化而来。皮肤的脂肪酸、眼泪、唾液、淋巴结、白细胞、血清等都术语自然免疫系统。另一种是获得性免疫,包括抗生素、靶向治疗等方式。免疫也是有指挥系统,神经内分泌跟免疫也有关系,免疫是全身的。”

“跟病菌的斗争,其实也可以分成阵地战和反恐战。持久地对付慢性感染,就相当于反恐。针对持续性感染的主要治疗方式是切断经济与武器来源。但是对于慢性感染的治疗要注意针对性,别误伤自己。尽量保持动态平衡,尽量不搞全面战争,要用一切的手段,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保护自己身体的平衡,使它保持和平。而信心是最重要治好疾病的来源。”

林建华谈高校精神

教育,是大众都非常关心的话题。“北大从来不止是一所学校,她是人们心中的图腾,”北大前校长林建华说,一流的大学不是追求数量,更需要的是一种品格、一种精神,而这是需要管理来锤炼的。学者和学生才是大学的真正核心。

中国高等教育的变化,多源于资源和规模的驱动。林建华认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还未能提供足够的学术和人才支撑,未能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教育的需求,未能达到教育资源均衡、实现教育公平。大学的治理,需要大学的品格和精神。大学的核心是人,是学者和学生。聚集最优秀的学者,让其充分发挥潜力;另外要释放每个人的潜力,发挥其创造力。

“如果大学是一个齿轮箱,那它的每一个齿轮都是主动轮。一方面要有良好的学术氛围,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学科的布局,让每一个人的潜力都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同时要有共同的使命和共同的愿景,要有一个精神文化和共同的价值导向,要有制度来保证大学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基层组织都是协调的,”林建华说。

今天的世界格局到底是什么?国防大学少将朱成虎概括道,就是一超主导,多强制衡。中国一定要成为一极,大国崛起,经济固然重要,但风云变化的国际环境下,国防和国防教育同样重要。

朱成虎

朱成虎说:“中国目前还不是一极。通过发展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让中国成为一极是比较现实的目标,而其他国家或区域不太可能成为一极。而中国之大国崛起必须经过六个坎:第一,因主动权不在手中而导致的安全困境;第二,必须得到美国的认可;第三,祖国的统一大业还有待完成,这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牌;第四,人民币国际化还没有达成;第五,需要发展高端制造业;最后,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强大的军事实力后盾,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关心国防,国防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17次进入北极地区,花费10年期间探访北极圈145个人文生态区,极地“行者”王建男则带着他的旅行记录来到了共生课堂的讲台。为众人描绘了一场人与自然间共生共荣的图景。

北极人文观察家王建男

“北极,有因纽特人,近亲涅涅茨人,还有楚科奇人。他们与万物亦神亦友:与驯鹿共生共存,衣食住行全依赖它;为确保麝香牛的繁衍,他们只捕食不断追逐后体能最弱的那只;三文鱼回流时期,为尊重生命的延续,他们不会滥捕乱杀;他们只以一根小矛、一艘小船捕鲸,为死去的鲸鱼祈祷,再同所有住民分享;指路石下的食物、冷库里的鹿肉从没有人想要独吞。”

王建男说,现代文明无从知道他们如何准确预测座头鲸的数量,也无从知道他们捕鲸的手法如何不失传,但却在以各种方式,使得这种文明正逐步消失。强制定居、现代交通、寄宿学校……他们不再能够狩猎,垃圾食品使他们失去原有的体能与健康,他们逐渐丢失了自己的语言,导致年轻人无所适从而自杀率增长。“天造万物,各从其类,各行其道,各得其所。要和谐共生,必须道法自然,敬畏大自然。”

“上海人”抑或“乡下人”?复旦大学教授于海在共生课堂告诉你这座“魔都”的前世今生。今天的魔都,或许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依然承袭了过往的魔性,连接着中国本土与世界,包容着历史与当下,时刻蕴藏着挑战与机遇。

如何以上海话解释上海精神?于海认为有几个词一定要提到。“首先,上海“市口好”,上海处在远东航运的焦点位置和大西洋欧洲与美洲之间的正中位置,地理上的事实创立了上海。其次,是“路数”。“路数”的定义是合理性、专业性、善意但有距离、讲规矩而独立、温和但不失冒险精神。上海人挤公交的举动体现了其善意;“文革”期间上海工厂的高开工率、低受损率体现了专业性、守纪律;而时任党委书记郑荣发与田子坊的建立,则直接体现了上海人的冒险精神。再到“模子”,讲究做人做事要有担当,要像样;个人头上“一爿天”;人人都要“扎台型”。上海人怀旧,所以总爱说“老底子”,而正是过去创造了未来。

于海

于海说:“因此“乡下人”也不尽是歧视,反而是督促,因为上海人也都是原本的“乡下人”。追求卓越和独一无二是上海骨子里带来的。只要上海一如既往的海纳百川,上海的传奇必将继续。”

2018年5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管理整体论及七个原理》文章引起学界和企业界的双重轰动。在艰难的数字化生存时代,她再次为企业管理实践者献上新的组织管理逻辑。

当今世界不容许独善其身,与万物共生才是生存之道。组织今天遭遇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陈春花认为目前有三大巨大变化:第一,市场深度关联而表面无序;第二,不再有注定成功的金科玉律;第三,新挑战无法预知。

陈春花

“如今,绩效由组织外部因素决定,其核心不再是分享而是协同,组织面临的挑战也有所变化,这就是提出共生型组织的原因,由一个网络来陪同做价值创造。共生型组织中的各成员互为主体,协同效果,组织整体多利、柔韧灵活。共生型组织要求认知上的突破,打破边界,员工的边界、顾客的边界,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找到这个价值之后,专注其上,“慢就是快”。”

陈春花认为,共生型组织有四重境界:共生信仰、顾客主义、技术穿透、“无我”领导。而坚持共生,需要我们将传统竞争思维拿掉,将价值的分离重新整合起来。

新闻推荐

未完成隐患整改前无限期停止顺风车业务

据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记者赵文君齐中熙)交通运输部等10部门组成的联合检查组28日对滴滴公司提出整改要求:在未完成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