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改革启示:每一步都当慎之又慎
□本报特约评论员 李鸿杰
近日,浙江英语高考成绩引起广泛争议。据当地一些同学反映,自己的实际成绩与估分差距较大,甚至有同学说作文扣分可能为负数,出现“倒加分”现象。
11月27日下午,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回应通报称:在2018年11月刚结束的英语科目考试中,根据答卷试评情况,发现部分试题与去年同期相比难度较大。为保证不同次考试之间的试题难度大体相当,浙江省招委组织专家研究论证,在制订评分细则时,决定面向所有考生,对难度较大的第二部分(阅读理解)、第三部分(语言运用)的部分试题进行难度系数调整,实施加权赋分。其他试题未作调整。
近年来,浙江高考改革领全国风气之先,一种全新的高考样式,会出现怎样的新问题?此次当算是一次挑战。
英语两次考试的设置正是高考改革的体现,做到两次考试试题难度基本一致应该是实施两次考试的必要前提,在方案设计和命题实践中,做到这一点应该不难。而也应该想到,一旦出现低技术含量的问题,无疑会打击公众对改革预期的信心,任何不公开的仓促的解决之道则会加剧家长与考生对公平的焦虑。
因为这次英语考试“太难”,然后临时决定“加权赋分”,既无明确可以服人的依据,也无可以让人信服的具体操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大众对此次因试题难度差异而调整成绩毫无预期。某种程度上,对于高考,相比于选拔人才,大众对公平的关注度更高。不能产生更大的不公平预期,这也是改革不能试错的部分。此次由命题出现难度差异到临时加权赋分解决,让人生出错上加错之虞。
所以无论两次考试试题难度出现差异的问题,还是浙江考试院的“加权赋分”的解决之道,甚至被质疑后的解释声明,都会让人产生对基于解决问题的改革的担忧。正如一件新袍子,每增加一个补丁,新的意义便削减一分。
此次不只是浙江,其他所有高考改革区,都该视作为一次警醒。特别是还没出现问题的改革实验区,若有过于沉溺学习先行者的思维,可能会导致现成的“工具”借鉴多于原创手段的创造。但“工具认知”的危险就在于,考虑其有用的地方更多,而对其害则远远考虑不足。这本就是拿来主义的问题之一。即便是风险评估,也有靠经验和先例的传统。这样就可能出现“我不犯同样的错误,但我的错误一样低水平”的情况,但改革是不能输在这种低技术含量错误上的。无论先行者,还是后继者,都不应再出现任何这种低质的问题。
既然勇敢进行了改革,就必须在实践的过程中慎之又慎,对每一步都进行极限考虑。即便不能保证每一步都走好,但一定要做到每一步都好好走。
新闻推荐
□何平有网友爆料:在如今的乡下,一些村大街以及道路两旁,悬挂着各种宣传横幅,让人目不暇接。问及原因,竟然是为了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