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基因编辑婴儿”中国诞生?

潍坊晚报 2018-11-27 09:48 大字

其真实性、安全性和伦理性等备受质疑,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

人物简介

南方科技大学官网显示,贺建奎2006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获得美国莱斯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2012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担任博士后。

贺建奎,开创了基因编辑的先河,同时也是该领域一名商人。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上发现,贺建奎团队此前也注册了一项关于人胚胎HIV免疫基因CCR5基因编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的研究项目。

消息显示,贺建奎是7家公司的股东,6家公司法定代表人。

11月26日,一则“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消息引爆网络。122位科学家发表联合声明,对此项研究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此外,此则消息的真实性和伦理性等方面也引发讨论。有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

为“世界首例”发表后备受争议

11月26日,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的教授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CCR5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成为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

此次基因编辑婴儿采用CRISPR/Cas9技术,原理是细菌和古细菌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免疫防御,可用来对抗入侵的病毒及外源DNA。事实上,CRISPR作为新兴的基因编辑技术,在科研和临床实验领域并非新鲜事,全世界都在广泛运用。但大多数都是在例如小白鼠等动物身上做实验。现阶段的基因编辑技术临床实验也集中在人的受精卵上进行基因编辑,在干细胞基础上进行安全性的研究,直接将婴儿诞生的举措仍备受争议。

据媒体此前报道,贺建奎曾表示,他通过艾滋病感染者互助平台“白桦林”招募到7对夫妇参加试验。这个试验的所有男性对象都感染有HIV病毒,所有的女性都是正常的。他亲自向参与者说明了试验目标,并告诉参与者此前从未有过人类胚胎基因编辑试验,并且存在风险。他说,他还将为通过该项目诞生的儿童提供保险,并计划进行医疗随访,直到孩子满18岁为止,如果他们成年后同意,还可进行更长时间的医疗随访。

相关团体组织纷纷发声明撇清

此则消息发布后,立即引发了巨大的讨论和争议。122位科学家发表联合声明,对此项研究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

随后,消息中涉及的相关医院组织和团体纷纷发表声明“撇清”关系。

从目前流传在网上的医学伦理审查申请书上可以看到,这个试验向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的医学伦理委员会申请了审查。但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表示,该项试验进行前并未向该部门报备。他们已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对媒体报道的该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书真实性进行核实。

11月26日晚,“白桦林”全国联盟创始人“白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贺建奎团队在去年三四月份初次联系了该组织,向该组织征集愿意参加基因编辑试验的患者,他便在去年5月份转发了通知。“有很多患者前来咨询,我就把联系方式给了贺建奎团队,后续的事情就不了解了。”

南方科技大学26日晚发表声明称:此项研究工作为贺建奎副教授(已停薪留职)在校外开展,未向学校和所在生物系报告,学校和生物系对此不知情。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也表示,针对这一大众关注的热点事件,广东省卫健委已组织力量展开调查,并将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

质疑

基因编辑“造人”,技术是否安全?

媒体报道称,此次基因编辑婴儿手术,采用的是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它对CCR5基因进行修改。而CCR5基因正是HIV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通俗解释就是,把这一可能致病的基因加以剥离,从而让人体对HIV病毒免疫。

但是,据专家介绍,被称为“基因魔剪”的CRISPR/Cas9技术并不精准,脱靶率较高。这就意味着,技术同时可能会对其他DNA带来影响,进而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而等到问题真正出现时,往往为时已晚。

此前,自然科学杂志上有多篇论文指出CRISPR系统可能会使细胞缺失抑癌基因p53,增加细胞癌变可能性。更可怕的是,这种影响还会借由结婚生子,继续传给后代。

有专家称,虽然研究者一定会努力防止脱靶的出现,但是目前的技术毕竟是有限度的,对人类胚胎进行操作,风险还是太大了。

还有评论称,如果基因编辑婴儿技术没有达到100%的准确性,那么就不能用于临床“造人”。

法律法规层面,是否允许此试验?

据了解,即便技术有保障,基因编辑技术被批准用于“造人”之前,还需要学界和社会对它的应用和各种潜在可能性进行广泛而充分的讨论,而且需要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来建立临床安全标准,制定相应的监控和审核措施,还要充分评估它对个人、群体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到最后才可能立法。

实际上,即使是在基因编辑研究相对开放的英国,目前虽允许人体胚胎的基因研究,但法律仍不允许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后移植入子宫,更不准诞生基因编辑儿。

目前来看中国的法律法规和国外的法律法规,都只允许从事研究性的人类胚胎克隆。根据中国《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第六条要求写道:进行人胚胎干细胞研究,必须遵守利用体外受精、体细胞核移植、单性复制技术或遗传修饰获得的囊胚,其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不得将前款中获得的已用于研究的人囊胚植入人或任何其他动物的生殖系统。

对此一位从业人员对记者表示:“此前指导原则是针对干细胞的,此次的基因编辑婴儿其可能辩解就是普通受精卵做了编辑,是否存在法律法规灰色地带仍有争议。”

伦理层面,俩孩子的未来谁负责?

相比技术层面的安全性问题和是否合法问题,此次引发更大争议的,是伦理问题。

以研究基因编辑为主攻方向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学院院长黄志伟教授听说这一消息后,对记者说:“基因编辑婴儿出生了,早预料到这一天早晚会来的,只是听到这个消息还是有些震惊。望向窗外,仿佛很快将看到在幼儿园门口,家长们在互相神气地介绍自己家孩子敲除了某个疾病敏感基因,转进去一个拷贝的增强记忆的基因还是增加肌肉、骨骼生长的基因。一段时间后,发现幼儿园门可罗雀,孩子们越来越少,原来各种莫名致残、精神抑郁、交流障碍等严重问题相继出现,过不了发育期直接死掉……想都不敢想。”

“回到该事件上来,该事件的严重性远远超出可以预期到的后果。这两个孩子未来的人生在身体上精神上受累怎么办?她们要是能够顺利活下来的话,她们的后代也将一直是该基因缺陷型的,所以会在几代人身上造成影响。那么这俩孩子的未来谁来负责呢?现在国家亟需对此类行为进行法律上的约束。”黄志伟表示。

本报综合报道

新闻推荐

第十二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共签署24个合作项目

记者25日从此间举行的第十二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了解到,论坛期间中日双方共签署涉及节能与新能源开发、污染防治、循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