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改青推荐童谣作品更应重视童谣创作
“白云妹妹真好看,白衣白裙白手绢,太阳公公走累了,赶上前去擦擦汗……”今年9月26日晚,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7部门在江苏南京向社会公布80首优秀童谣推荐作品,并启动优秀童谣传唱活动。《爷爷是个皮影匠》等10首童谣获得一等奖,《朵朵》等10首童谣获得二等奖,《妈妈说我是小蜗牛》等20首童谣获得三等奖,《吹泡泡》等40首童谣获得优秀奖。江苏省文明办等6单位获优秀组织单位。(9月27日新华社)
此次推荐的80首童谣作品是从征集到的6万多首作品中,经过初步筛选、专家评审、学生试唱评议等环节产生的,可以说,是大浪淘沙下精品中的精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出我国童谣发展的成果,也可以满足儿童的文化娱乐需要。
童谣,即儿童传唱的歌谣,这些童谣大多来自日常生活的总结,或者地方文化的浓缩和提炼,可以视为是民间文学的一种。童谣是儿童阶段不可或缺的文化滋养和精神食粮,担负着教育、引导和感化功能,因此,童谣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相关方面就十分注重童谣的创作和发展,催生出一批批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经久不衰的童谣作品,甚至一些经典作品影响着几代人。
但是,近些年,童谣创造和发展却出现衰退趋势,主要表现在,缺乏新作品,童谣市场缺乏新作,大都是一些老掉牙的老童谣,比如,《找朋友》、《丢手绢》、《拍手歌》等等,这些儿歌都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一提及儿歌,人们自然就想起这些经典作品,但是近些年却鲜有新作出现,另一方面,即便出现一些新的童谣,也往往只是一阵风,或者只是在一定的小范围内流传,很难形成持久的影响。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童谣创作人才匮乏。童谣创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童谣来自于生活,不仅需要一定的创作水平,还需要观察和总结能力,积极思考,善于捕捉生活,这些都是童谣创作必不可少的素养。可是,一些地方却不注重童谣人才的培养,不仅缺乏相应的激励和扶持制度,也缺乏良好的创作环境。一些人甚至将童谣创作视为“小儿科”,没前途,没水平,冷嘲热讽,这就严重挫伤着童谣创作的积极性。
二是很多地方都流传有优秀的童谣,这些童谣不仅包含着地方文化特色和价值导向,也记载着地方历史发展等信息,但是一些地方却不注重挖掘和保护,导致一些童谣失传。
因此,应该建立相应的发展制度,一方面加强对童谣创作的扶持,加强人才培养和制度保障,确保童谣创作后继有人,比如,可以鼓励和引导中小学生参与童谣创作,积极吸收社会核心价值观,道德和文明规则等,通过童谣来宣传法制和道德,弘扬文明风尚,提升中小学生的价值观,比如,可以在高校或者一些文化机构开展童谣创作,加强童谣创作培训,打造一批童谣创作专业人才,为童谣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地方童谣的打捞和整理,对历史上或者民间流传的童谣积极进行整理和保护,通过童谣留住历史,延续文化。
总之,童谣不只是儿童的专属,也是文化的展现,因此,推荐童谣更应该加强童谣创作的扶持,从人才、制度和环境等方面为童谣创作提供保障。这才是根本。
新闻推荐
11月23日,衡水市冀州区一家医药公司的员工在查看药品分拣流水线。近年来,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不断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强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