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重提“作家学者化”

安徽日报 2018-11-23 10:18 大字

■ 刘振

千古文人侠客梦,今朝接续见何人。金庸离世,“一个时代远去”,引发华人世界纪念热潮,推崇感慨之外,一个问题隐隐浮出水面:今天或者以后,还有没有人能创作出如此博古通今、雅俗共赏,影响遍及华人世界的作品?

将来或未可期,今天则只能抱憾承认“今不如昔”。何止今天,金庸封笔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新文学世界里,也极少能有人与之比肩。这其中,有武侠文学逐渐没落的原因,但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就是那种具有深厚的历史知识与文化学养的学者型作家,今天已经愈加罕见了,即使在“正常”的小说中也很难看到学识渊博而又有独立思考的作品,更遑论武侠小说。著名文学评论家陈平原曾说:“正是政论家的见识、史学家的学养,以及小说家的想像力,三者合一,方才造就了金庸的辉煌。”按此说法,学者型作家方能有集大成之作,说“一个时代远去”,确为不虚。

学者型作家原不是稀罕物。莫说《红楼梦》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就是现当代,学者型作家也不乏其人:钱钟书有着极高的文史造诣,在《围城》中的机巧运用恐怕还不及其学识的万一;鲁迅是现代小说第一人,但其《中国小说史》是研究文学者绕不过去的学术经典;冯骥才是个民俗学家,正是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与深入研究,成就了他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俗世奇人;韩少功在当时的作家中率先自学英语,翻译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他的作品也充满了哲学思辨色彩,等等。由于学者型作家对某一人文领域有着较深的理解和研究,往往胸怀开阔、思考深入、知识扎实,这些都给予了文学创作以根基上的养分,倘若能够打通“任督二脉”,将学术的理性与文学的感性融为一体,不但自成一格,也有可能达到一般小说家难以达到的高度。

今天,作家如过江之鲫,每年产出的作品车载斗量,但学者型作家如白鳍豚般日渐稀少,大量作品不见学问更无思想。有人说,作家靠的是灵气与天分,不是“掉书袋子”卖弄知识学问。此说当然有理,但有过创作经验的人都知道,灵气与天分更多运用在文字的优美与对当下事物的感悟中,远远无法代替系统性的知识与高屋建瓴的思考。事实上,正是对学术一途有意无意的忽略,当代作家不但很难接续上 “文史不分家”的传统,以传播雅正的传统文化,甚至于在现代题材的作品中也出现困境——有些作家仅靠个人生活经验进行创作,所表现出的眼光与见识远远落后于社会学、经济学等专门学科对当下的研究。

其实,作家学者化也不是新鲜的话题,上世纪80年代,王蒙就有感于“作家不学无术”现象而呼吁作家学者化,有些知名高校专门办作家培训班以弥补他们的知识缺陷。当年此举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现在看来,作家学者化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而且随着互联网时代写作门槛的进一步降低而日益沦落。因此,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重提作家学者化非但不过时,而且确乎是必要之举。如果说,曾经出现的古典文学高峰、武侠文学高峰背后都隐藏着作家学者化的身影,那么今天的文学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的过程中,也不能没有作家学者化的助力。今天,借着纪念金庸的机会重提这一话题,如能令人反思并从中受益,将是对金庸先生最好的纪念。

新闻推荐

蜂哥趣事 小小说

蒙子奇进入郎村,横看竖看,感觉不出与别的村子有什么两样。偶遇一个采蜂人,人称蜂哥,热情地将我接入屋中,一杯蜂蜜水,还没进口,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