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助力新时代的中华文化传承 ■许嘉璐

西安日报 2018-11-23 04:19 大字

中华传世藏书总顾问:许嘉璐主 编:尹小林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9月

历史上,特别是在盛世中,都会根据当时社会的需求翻印传世的典籍,这是文化继续传承和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基础。时代呼唤着今人能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再一次精选中国常用而重要的典籍,以当代人的学术水平和智慧进行细致、严谨的整理,编出一套满足当代社会需要而又足以传世的丛书。

为什么世界各国、各民族都十分关注自己的文化?

原因很简单,因为文化——不管各国的专家们如何界定“文化”的含义,也不管人们有没有意识到,它都是个人、家庭、社会须臾不可离的,因而也就成为人际相处、家庭存续、社会和谐无形的黏合剂。想要个人、家庭、社会和顺发展,缺了文化则难于上青天。

文化为什么要传承?

文化传承得如何,主要取决于个人、社会和民族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自觉和自强的程度。接受了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如果再了解一些别的民族文化,异同相较,就会产生文化的自信;再进一步,知道了自己文化之所以然,视之如命,方可谓之自觉;在这基础上,广泛了解世界上几种影响深远的文化,从中汲取自己民族文化之所缺,使二者融合,推进自己民族文化的再创造、再升华,此可谓自强。由此可见,文化由自信而自觉、而自强,都是以文化传承为基础的,也可以说,自信、自觉、自强乃民族文化“传”与“承”必备的主观条件。三者相续相补,互促互彰,缺一不可,乃传承真谛之所在。总而言之,人类、民族要永存,要发展,就需要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反观社会中的每一个体,莫不皆然。

文化自身有其生命力、不期而然的延续能力,因为它一般都内化在个体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欲罢不能”。但是,当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不自觉,更不自强时,民族文化便只能遗存在典籍中、历代文物上和老百姓的记忆里,那就难以抵挡外来文化的风吹浪打。而一旦作为民族生存和心灵之根的文化不再能撑起民族、国家灵魂的大厦,则必导致国将不国。

文化靠什么传承?或曰传承的“管道”为何?当然首先靠人:长辈、亲朋、老师、邻里,甚至同好同行而未必相识者;其次要靠文献文物、山川景物;最后靠系统的学习(各级各类的教育、培训)。三者之中,文献、文物是可视的依据,里面储存、蕴藏着民族的历史沧桑、信仰道德、经验智慧。中国是世界各国中传世典籍、文物最为丰富,时间跨度最大的国家,当有越来越多的人涉足并乐在其中,讲授者、研究者形成了浩荡的群体,这样就可以言之而成理,也能鉴古知今,明白地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这些人类由古初就思考、研究的根本性问题;看清楚当今国家所奉行的一切准则、瞄准的目标,都是在几千年来列祖列宗、先圣先哲的体验、总结、冥思、践行成果基础上的再发展、再超越,于是在一个新的层次、新的境界上又增强了文化的自信、自觉与自强。

中华文化有着不拒他者、善于“择其善者而从之”的优良传统,在对自己的文化充分自信、珍惜的根基上,文化发展的外动力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而在与异质文化冲撞、交流、互学和相融的过程中,中华文化的“家珍”——传世的典籍依旧是后盾,是取之不竭的思想宝库。当然,时代变了,语言变了,学习思考方法变了,对中华文化无论是要“传”还是要“承”,都需要把保存在典籍中宝贵的历史和思想,用新的方式、新的工具和新的话语进行叙述、阐释、翻译。

正是出于以上思考,所以历代,特别是在盛世中,都会根据当时社会的需求翻印传世的典籍。显然,这就是文化继续传承和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便于人们收藏使用,于是又有了后代所谓的“丛书”的编纂。

中国历代编纂的丛书,名声最大的,莫过于清代乾隆年间集中全国学术精英合力编纂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收书3460余种,字数超过7亿。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图书编辑出版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四库全书》过于庞大,后人使用甚为不便(其实其编纂的主要目的只是保存之,并供极少数人使用)。此外,自《四库全书》编成至今,两百多年来又有不少《四库全书》未收却很重要的典籍被发现,又有大量新的重要典籍问世。对于今日之中国和世界,《四库全书》已既不太实用,不便于普及,也不“全”了。

时代呼唤着今人能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再一次精选中国常用而重要的典籍,以当代人的学术水平和智慧进行细致、严谨的整理,编出一套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而又足以传世的丛书。它将成为我国典籍永续传承链条上不可缺少,甚至是相当耀眼的一环。

恰好,就在中国进入新时代、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革之际,浙江人民出版社毅然承担起这一重任,组织国内众多学科的杰出学者建立编辑委员会,着手编纂《中华传世藏书》。各位委员殚精竭虑,各尽其责,编委会全面统筹,层层把关,终于完成了这部汇集先秦至晚清近700种典籍、逾2亿字的巨著。这部大书是文化、出版、学术界向党的十九大、改革开放四十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奉上的一份厚重的文化之礼,也是又一朵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蓬勃复兴之花。

编纂《中华传世藏书》意在典籍的传世,乃至走出国门,所以,全书采用简化规范字、横排,按国家标准施以标点符号。自古典籍的句读一向是读书人入门的一道坎,历代甚至出现过一些名家读破句子的“公案”,其难度可知,何况其中还有见仁见智之争。参与此文化工程的编委、专家,极力追求完美,已竭其力,但仍渴望读者摘其瑕疵以教之。

就在本书出版之际,将其数字化(数据库、电子书、用户端查阅、有声阅读等)的工作已经启动。《中华传世藏书》不论以什么形式奉献于读者面前,都不过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工具,要让它所汇集的,或者说保存在中华大地上和流散于海外的民族典籍中的英华活起来,开出光彩耀眼的新花,散播于城乡,还需海内外学者专家、艺术家、文创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创造。而让中华古老文化重新焕发出令世界艳羡的青春,也正是为本书作出贡献的所有朋友的初衷。

(此文为《中华传世藏书》总序言,刊发时略有删改。原载于《人民日报》2018年11月6日24版)

新闻推荐

北京营利性养老机构将享受政府补贴 每月每床最高可获补贴1050元;虚报冒领运营补贴将被纳入“诚信黑名单”

2017年7月,劲松八区内的养老院里,老人们在护工的照料下玩玩具、写字、画画。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彭子洋摄新京报讯(记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