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 舞剧《堂·吉诃德》燃起古巴风情

澎湃新闻 2018-11-22 22:58 大字

古巴国家芭蕾舞团创建于1948年的哈瓦那,结合了数百年来的古巴戏剧舞蹈传统及古巴文化精髓,它的创立者是古巴芭蕾巨星艾丽西亚·阿隆索。

11月22日晚,古巴国家芭蕾舞团以一部融合了古巴风情与古典芭蕾风格的《堂·吉诃德》,为第二十届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该版《堂·吉诃德》由阿隆索改编,被认为是第一个由拥有伊比利亚文化及语言根基的舞团创作的专业版本。

阿隆索:古巴人的骄傲

古巴出产三样宝——“雪茄、蔗糖、阿隆索”,对古巴人来说,阿隆索早已超越了舞蹈家的身份,被视为整个民族的骄傲。

阿隆索很早就显露了芭蕾才华。1931年,她进入哈瓦那芭蕾舞音乐艺术学校开始专业芭蕾训练,之后转入美国芭蕾舞学校深造。1939年,阿隆索加入纽约城市芭蕾舞团,次年又进入美国芭蕾舞剧院,在美国最主流的舞团崭露头角。

19岁那年,正当花季的阿隆索冉冉升起,却意外遭遇视网膜剥离,一只眼几近失明,只能看到朦胧光影,另一只眼受此影响,视力越来越差,尽管多次手术也未得到改善。

出院后的阿隆索凭借惊人毅力重返纽约舞台,依靠舞伴的站位以及不同灯光的指引,计算着距离完成舞段。轻盈利落的舞步和斩钉截铁的腿脚控制背后,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练习。

阿隆索以几乎半盲的状态在舞台上活跃了半个多世纪。她以纯熟舞技诠释了众多浪漫主义、古典主义芭蕾,与福金、巴兰钦、尼金斯卡等编舞大师也有长期合作,在多部现代芭蕾里担纲主演。

1948年,阿隆索创办了古巴国家芭蕾舞团,她不仅创排了多部舞剧,还根据古巴舞者的身体特点创建了独特、严谨的芭蕾教学方法,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古巴芭蕾舞演员。

阿隆索与中国有着不浅的缘分。她曾三次来华,首次率古巴国家芭蕾舞团访华时,她在演出之余还观看了原北京舞蹈学校学员的表演并亲自进行指导。第三次来华,古巴国家芭蕾舞团再次在京起舞,时年82岁的阿隆索还饶有兴致地游览了故宫与长城。

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如今仍在带团训练,对芭蕾的热爱是她生活的动力,也是让她的灵魂保持年轻的秘诀。

1964年,古巴国家芭蕾舞团访华演出舞剧《三角帽》和《堂·吉诃德》等时,走访了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六个城市,受到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那次演出由上海交响乐团担任伴奏,指挥家曹鹏及古巴一位年轻指挥担任演出指挥。艺术节闭幕当天,曹鹏将这张珍贵的老照片送到了古巴国家芭蕾舞团艺术指导玛丽亚·埃伦娜·略伦特手中,并委托玛丽亚带给阿隆索本人以祝福和问候。《堂·吉诃德》:叙事更生动了

古典芭蕾《堂·吉诃德》最早由俄罗斯编舞家彼季帕创作,百年来盛演不衰,其中不少经典舞段是国际芭蕾大赛必备的选段。

1948年古巴国家芭蕾舞团成立,阿隆索就接下了为舞团收集传统名作作为演出剧目的任务,但她并没有急着选《堂·吉诃德》——作为西班牙文学史上的瑰宝,《堂·吉诃德》本身蕴含的哲学和文化韵味,使她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

1988年,阿隆索才真正决定将这一作品搬上台,为了达到目标,还成立了一个由舞团内最杰出舞蹈家组成的团队。

在阿隆索的指挥下,团队着手创作一部更值得搬上舞台的《堂·吉诃德》。这一在古巴创作出的版本,也被认为是第一个由拥有伊比利亚文化及语言根基的舞团创作的专业版本。

团队尊重了传统舞剧风格,以及那些获得大众认同的、与彼季帕的创作相一致的舞蹈编排,同时吸收了亚历山大·戈尔斯基版本的部分特点。

舞剧的故事框架更清晰、叙事更生动了,也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传统版《堂·吉诃德》着眼于琪蒂和巴西里奥的爱情故事,堂·吉诃德是串起全剧的一条线索,阿隆索提升了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人物气质,使其得到了更好的评价。

全剧洋溢着浓郁的西班牙风情,让观众仿佛置身西班牙热闹的市井街头。这更是一部极具观赏性的“炫技之作”,古巴国家芭蕾舞团一直享誉于舞者们高超的“旋转”技术——圈数多、速度快、重心稳、跳跃轻盈有力,即便速度放慢数倍仍赏心悦目——在《堂·吉诃德》里,这些舞技都得到了最大化的呈现。

新闻推荐

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和老边区非洲猪瘟疫区解除封锁

农业农村部11月22日接到辽宁省农业农村厅报告,经评估验收合格,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和老边区非洲猪瘟疫区解除封锁。辽宁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