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发展活力的源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4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和气势恢宏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壮丽篇章。在短短40年时间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正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40年的光辉历程深刻揭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发展活力的源泉。
一、改革开放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着眼点,找准了关系社会主义中国发展活力的动力源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我国的生产力获得了解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恩格斯说:“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邓小平同志也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但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40年间,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中国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改革开放把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作为重要途径,抓住了增强社会主义中国发展活力的突破口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但由于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些具体制度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同时从现实情况出发,实事求是,把激发活力的突破口放在体制机制的改革完善上,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比如,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方面,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努力形成各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在分配制度方面,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些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强大发展活力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三、改革开放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把握了社会主义中国发展活力的最终来源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社会主义活力的创造者。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立足中国实际,规划了从农村到城市、从个体到国有、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渐进式改革蓝图;部署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从局部到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和沉闷僵化的状况,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打破了束缚人们的思想和体制桎梏,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中国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和活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实惠,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
四、改革开放把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作为重要内容,增添了社会主义中国发展活力优良的外部条件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获得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必须把自身汇入到世界发展的潮流之中,任何一种社会制度要充满活力,都必须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早在1984年10月,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践充分证明:开放总是和繁荣昌盛相伴相随,封闭必然扼杀社会发展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科学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提出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和构想。40年的对外开放,对我国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解决了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在现代化启动初期面临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等难题,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当前,我们要破解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同样要靠深化改革开放;我国未来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开创,依然必须靠持续不断地深化改革开放。
新闻推荐
□邓海建11月16日晚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的通报称,太原市迎泽区禁煤“一刀切”,一些社区居民只能靠烧柴、烧废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