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上的心理学》
邹碧华著法律出版社2014年4月版
作者介绍:邹碧华,男,1967年出生于江西奉新,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华东政法大学兼职教授。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2009年被评为首届“审判业务专家”。
推荐理由: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将一个个真实具体形象生动的案例巧妙地贯穿在一起,使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领悟到心理咨询神奇技巧的无穷魅力,同时也给读者带来更加深邃的法律思考。
内容简介:《法庭上的心理学》由已经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法官邹碧华撰写。他结合审判实务和心理学知识,对办案中遇到的因案件引发的个人心理问题进行剖析,进而化解一个又一个棘手的矛盾,字里行间浸透着法官作为咨访关系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关注。本书精选19个近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庭审案例,涵盖了心理学知识许多方面,如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异常现象以及人本主义疗法、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现实疗法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主要流派和方法。
激发人心深处的善良
法院是各种矛盾的集结地,作为法官,如何在案件审理中从根本上化解矛盾,达到社会和法律的统一,就需要法官不仅运用法律理论和方法,还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当事人打开心结。
关于心理学的技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要学会倾听技术。大多数法官都存在一个反驳倾向障碍,这种倾听障碍主要表现为,在说话者还在说话的时候就考虑如何应对对方,在心里模拟与对方辩驳急于得出结论。这是一种障碍,降低了倾听的关注度,影响了有效倾听,忽略了一些关键细节,结果不仅案情没有搞清楚,而且形成了法官与当事人的严重心理对抗。所以要掌握倾听技术,懂得倾听、善于倾听。二是沟通技术。法庭是决定当事人胜负和利益归属的关键场所,当事人在法庭上往往会比较敏感,法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在当事人心里产生某种效果。曾有一个当事人投诉,说法官在法庭上看了对方十八眼,只看了自己两眼,于是他就认为法官有偏颇。虽然无从考证法官是否有倾向性,但法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举止和眼神会在当事人内心引发强烈的心理反映是实情。因此,法官在面对形形色色的当事人时,要善于控制当事人情绪,当事人处于愤怒时,要注意不要让冲突升级,注意使用冷处理的技术,待平静过后才能更好地去做思想工作,最终达到双赢。
作为法官,需要掌握的不仅是法律的适用,更要深刻理解当事人所遭受的痛苦,并帮助他们认识到存在于其情绪背后的真正起作用的非理性思维,进行认知重建,让其逐渐从阴影中走出来,把人心深处最善良的一面激发出来。 ·李佳·
新闻推荐
快递包装和外卖盒越来越多,成了新的问题。视觉中国资料杭州市民周先生家的垃圾桶边,常年挂着一个大号塑料袋,里面塞满了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