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别再向“离家出走的小学生”销售车票

来宾日报 2018-11-19 10:01 大字

11月17日,记者从广铁警方获悉,广东一名13岁少年与父亲发生矛盾后,徒步数小时至广宁高铁站欲离家出走,幸好被广铁民警及时发现,经过耐心开导,少年安全返家。(11月18日《信息时报》)

这位“离家出走的小学生”正打算购买车票,便被细心的民警发现。于是,少年的愿望没有得以实现,被民警开导之后联系上其学校教师。准备“离家出走的小学生”回到了父母的身边,我们为民警的主动作为点赞。

可是,也需要搞一个假设。假如民警没有发现“可疑的小学生”,那么结果会是怎样?我想结果或许是这样:小学生购买车票之后,漫无目的地出发,最终流落异地他乡。当然,通过强大的社会力量,也可能将“离家出走的小学生”找到,但孩子也可能“永远不能回到父母的怀抱”。

现实生活中,“离家出走的小学生”是一种社会现象。有的因成绩不好离开父母;有的被老师批评几句就离家出走;有的被父母斥责几句就跑到外地。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反思家庭教育、校园教育的缺失,认为学校教育不到位、家庭教育太粗暴。这当然值得反思,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家长和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需要多些耐心和理智。可是,我们在反思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问题的同时,是否需要考虑一些社会因素:“离家出走的小学生”何以能轻轻松松走四方?

“小学生离家出走”,并不是仅有“出走的情怀”就能实现。离家出走不能只靠两条腿,事实上,“小学生离家走出”更多借助的是现代出行工具。比如,他们需要搭乘出租车、汽车,甚至坐火车。那么,这些交通工具也该在杜绝“小学生离家出走”现象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离家出走的小学生”在人群中并不难判断。比如,有的人背着书包,脸上焦虑不安;或者一个人孤孤单单,茫然地看着车流。看过一篇报道,某地一位“离家出走的小学生”,父母报案时他已经在千里之外。仅仅是一天时间,他换乘了4辆汽车,历经4个城市,而每一位汽车司机都没有因为他是“一名小学生”而拒绝乘坐。

这种“给钱就销售车票”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因为这完全不符合常理。一般情况,小学生外出,尤其是到陌生城市,肯定会有家长陪伴。这个时候,车票销售部门应该主动过问,对于“孤单出行的小孩”,多问几句为什么,了解清楚后再销售车票。

“小学生离家出走”现象多发,不应只在学校和家庭方面发力,安全管理要实现让离家出走的小学生“无路可走”。□郭元鹏

新闻推荐

刘尚希:公共资源的公共产权不能缺位

刘尚希:公共资源的公共产权不能缺位财经纵横公共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是全民共享机制建立的基础。从逻辑上分析,公共资源收益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