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读书砍柴牧牛,雕花匠
清同治三年(1863)夏历十一月二十二日,湖南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一户齐姓穷苦人家,生下了一个男孩。家虽穷苦,族姓宗派却不可不讲,按照齐家宗派的排法,应该是一个“纯”字,所以小男孩派名“纯芝”,祖父祖母和父亲母亲,都叫他“阿芝”。
阿芝四岁,祖父抱着他蹲在炉边烤火,拿着通炉子的铁钳子,在松柴灰堆上,比划着写了个“芝”字,说:“这是你阿芝的芝字,你记准了笔画,别把它忘了!”祖父认得的字,统共也就三百来个,但这个芝字,他有把握不会写错,这是阿芝开始认识的头一个字。
八岁跟着外祖父读了一年的蒙馆,遭逢年景不好,收成歉薄,家里“糊不住嘴”,阿芝只好留在家里,帮着做点事。生活艰难,田里有点芋头,母亲叫阿芝去刨,拿回家,用牛粪煨着吃。九岁开始砍柴牧牛。
十九岁,从木匠师傅那里满期出师,阿芝变成了芝木匠,挣到钱,阿芝一个都不敢用掉,完工就全部交给母亲,母亲常常笑着对阿芝说:“阿芝能挣钱了,钱虽不多,总比空手好得多。”
二十岁,阿芝仍是肩上背了个木箱,箱里装着雕花匠应用的全套工具,跟着师傅,出去做活。在一个主顾家中,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五彩套印,初二三集,可惜中间短了一本。阿芝欢喜不已,把书借到家中,等晚上收工回家的时候,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都勾影完了。从此,阿芝做雕花木活,就用《芥子园画谱》作根据,花样既推陈出新,不是死板板的老一套,画也合乎规格,没有不相匀称的毛病了。
慢慢的,阿芝的画也在乡里出了点名,到了二十七岁,过了年,阿芝仍到赖家垅去做活,依然还是雕花。有一天,赖家的人来叫阿芝,说:“寿三爷来了,要见见你!”寿三爷问阿芝愿不愿意再读读书,学学画,阿芝说:“读书学画,我是很愿意,只是家里穷,书也读不起,画也学不起。”寿三爷说:“那怕什么?你要有志气,可以一面读书学画,一面靠卖画养家,也能对付过去。你如愿意的话,等这里的活做完了,就到我家来谈谈!”
这位寿三爷,名叫胡自倬,号沁园,阿芝一辈子记得。多年后寿三爷去世,阿芝画了24幅寿三爷欣赏过的画,拿到他灵前烧了。
后面的故事,或许不用再讲了。穷乡僻壤里的芝木匠,诗画篆刻名声日盛,他的足迹,亦从山村而县城而省城,及至京城。终成一代大家。
这个被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唤作阿芝,被村人唤作芝木匠的人,就是名满天下的齐白石。
读《齐白石自述》,我常常被阿芝的质朴善良,和他在艰难的生活中挤开一条缝,凝望美好的深情所打动,质朴无华方能款款情深,这样的自述,要好过多少情感泛滥、花里胡哨的所谓散文。
《齐白石自述》还有一个特别大的好处,是按照时间和年龄,一年一岁娓娓道来,如此,个体生命的刻度呼应时代的风雨,人之处境,也便更深地交融进彼时彼地的时代和环境中。而这种交织,往往亦令人感慨不已。
在陈丹青看来,齐白石是个人天赋与时局共同成就的大家,“他经历了中国最动荡的历史时期,从晚清、民国、军阀割据到抗战、内战,出身和时局让他早年贫穷,中晚年动荡。与此同时,齐白石又是幸运的,他是传统乡村结构瓦解前的最后一代人,受益于赏识他的层层乡绅、地主。民国时期,西方思潮进入中国,陈师曾、林风眠等留洋知识分子一眼认出他的好,并帮助促成了他从民间画家到艺术家的转变。
当然不仅仅是天赋和时局,更重要的,是他从未丢失的天真和风骨。《齐白石自述》自出生时说起,到1948年结束,但书中尚附有文效、仁恺所编之《齐白石简要年表》,可略补自述之缺。自1949年到1957年去世,“年表”所记条目甚多,只录两处。一者列于“一九四九年(夏历戊子年)八十六岁(自署八十八岁)”条目下——“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全国人民一道欢度国庆节。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以愉快的心情清理出多年积存的宣纸,每天都要画几张画,曾画过手执铁锤的工人和一个农民并肩行进的作品,用来歌颂工农联盟。不止一次地刻过‘为人民服务’和‘学工农’的印章。”一者列于“一九五三年(夏历癸巳年)九十一岁(自署九十三岁)”条目下——“十二月,用一个上午的时间,为东北博物馆写完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全文。作《祝融朝日》立幅,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
新闻推荐
第五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 探索未来小学教育发展战略与改革创新
新华社北京11月17日电(记者施雨岑)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教育对儿童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近日于广州举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