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上海全民健身报告公布:市民最爱健步走 年轻群体急需锻炼

澎湃新闻 2018-11-17 14:32 大字

上海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42.7%,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96㎡,体育消费中位数2030元,城市业余联赛参与人次130万……

11月16日,《2017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发布的这组数据,勾勒出了上海在近年全民健身上的稳步发展。

在这份衡量申城全民健身状况的重要报告中,上海的全民健身发展300指数(简称“300指数”)总分为244.1分,较上年的提高17.3分,上海市全民健身事业总体发展状况令人比较满意。

快走取代跑步,最受上海市民亲睐

单从这份“300指数”的总成绩数据可以看出,上海的全民健身普及率越来越好——总分244.1,其中“健身环境”指数为88.6分,处于“满意”区域;高于“运动参与”指数(79.1分,比较满意)和“体质健康”(76.4分,比较满意)。

不过,如何理解这几项指标呢?或许与往年数据对比,会显得更加直观。

2012年以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稳步上升,2015年是40.8%,2016年到达了42.2%,而2017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42.7%。

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在全民健身整体发展的大趋势不变时,其中收到上海市民最喜爱的项目有所变化。快走(健步走)以微弱优势超越跑步,成为市民体育锻炼参与度最高的项目。

此外,市民参与度前十的体育项目依次还有:骑自行车、羽毛球、游泳、健身苑点、力量健美、舞蹈类、足球,以及徒步、登山、攀岩。

健步走之所以能超越跑步,究其原因,老龄化程度是重要原因之一。2017年,上海老龄化率达到14.3%(指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可以预见,“运动项目”的老龄化或许会成为新一轮的市民体育的发展方向。

以50岁作为体育参与项目的分水岭,50岁以下市民更偏爱激烈、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而50岁及以上市民更偏爱养生、相对舒缓的运动项目。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又增加了

实际上,受到青睐的快走和跑步与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的增加紧密联系。

去年,全市共新增体育场地超过314万㎡,相当于22个人民广场的总面积。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1.83㎡增加至1.96㎡,增加了0.13㎡。

这个看似微小的数字变化其实是全民健身发展的一大步,要知道,2012年至2016年5年间,上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总共增长0.16㎡。

数据显示,上海市新建成市民健身步道173条,健身步道总长度为496.8公里。另外,社区健身苑点13103个、市民球场473处、市民健身步道639条、社区市民健身中心38个、市民游泳池35个、市民健身房167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64个,体育健身设施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

体育设施的完善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更多市民参与体育锻炼。45公里的滨江绿道(包括漫步道、跑步道及自行车道)更是成为许多浦江两岸市民“打卡”的网红胜地。

此外在2017年,上海市民对体育场地(社区体育场地、经营性体育场地)的满意度为81.8分。但在环境卫生、开放时间、性价比和服务水平等方面,体育场地市民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硬件到软实力的全面进步,离不开巨大的投入,2017年,市、区两级政府在全民健身事业上的总投入财政经费也达到12.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体育设施建设主体呈现多极化发展。非体育部门(包括绿化、市容、住建)投入经费已达到投资总额的五分之一。由此可见申城建设“健康上海”和“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目标的决心。

“中年危机”或已觉醒,50岁是分水岭

不难发现,以往“漏斗形”(两头高中间低)全民健身的年龄特征已经发生显著的变化。40-49岁成为最快增长群体,并从2016年的37.1%跃升至今年的45.4%

实际上,这种变化并不偶然。

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赵光圣指出,“40岁以后,(市民)普遍受到所谓”中年危机“的影响。他们逐渐重视健康,从而转变生活习惯并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来。”

数据显示,40-49岁市民以“改善体质、增进健康”为锻炼目的比例高达94.4%,远超整体年龄段同选项的84.8%。

然而,与申城“中年危机”的健身“觉醒”不同,青年体育锻炼隐忧正在突出——年轻群体越来越“宅”。

指数调查发现:随着年龄段的降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比例也随之降低。其中,19-29年龄段参加率已不足25%,报告呼吁社会各方面需要对这一现象引起足够重视。

那么,上海市民体质健康状况究竟如何?越来越“宅”的青年人又是怎样呢?

体质监测数据给出了答案。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共有170905名成年人和老年人进行了体质测定,其中成年人体质达标率为97.1%,老年人体质达标率为97.6%。优良率方面,成人为58.1%,老年人为53.3%。

另一方面,上海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全市及格率和优良率分别为96.3%、42.8%,虽然优良率较2016年上升2.6个百分点,但与其他年龄段差距依旧明显。

利好的是,在顶层设计环节,上海市城市业余联赛致力包括青少年群体在内的“全民化”和”社会化“取得不俗成绩。

2017年,上海市共举办各级各类赛事活动1528个,近70万市民参与赛事。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实现了100%社会化办赛。

人口基础的增加催生了健身组织的蓬勃,2017年,全市共有在民政部门注册具有法人资格的体育社会组织1144个,较2016年增长了38.2%。每万人拥有固定健身团队数量持续增长。

此外,以50岁为标准,青年及中年人依托会员俱乐部、中老年人依托社区健身团队的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模式初步形成。

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56676名

与体育参与比例增长相同步的还有体育消费,总体而言,2017年,上海市民体育消费增幅明显。

据统计,92.4%的受访者发生了体育消费。市民体育消费中位数为2030元,比2016年增加了530元,40-49岁更是成为体育消费中坚力量。体育消费“买买买”,毫不手软。

而成熟的体育活动需要充足的专业体育人才提供服务。2017年,全市共有56676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占总人口比例为2.34‰。已超过国家提出千分之二的标准。

其中有31784名经常参与健身团队的日常科学指导,占总数的56.1%,较2016年上升16.9个百分点。

此外,社会体育指导员还活跃在健身苑点巡查、赛事活动组织、健身培训指导等各个领域中。

专业体育服务也可以通过培训、讲座的形式实现。

2017年上海市共为165个街镇社区配送体育服务(健身技能培训、科学健身讲座、青少年体育培训、体育赛事活动)4117场,惠及市民10.9万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仅得50.8分“健身素养”测评,今年仍然没有实质提升。

在回收1103份有效问卷中,包含健身知识和理念、运动技能与方法、运动伤害防护及运动干预等相关知识的测评平均得分为53.0分,与理想数字仍有相当距离。

这也说明:一定程度上,健身指导和社区体育配送仍存在很大缺口,上海全民健身发展仍在路上。

名词解释:上海全民健身发展300指数

简称“300指数”,由上海市于2012年首创,每年发布一次。

服务于“健康上海”和“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总目标。《2017年上海全民健身发展300指数评估办法》由上海体育局制定。上海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服务研究中心作为第三方,承担“300指数”评估工作。

新闻推荐

浅议如何提升新时期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

●市政管理处潘永忠党的十九大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改革进程,我国事业单位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