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校园欺凌治理也应关注孩子“内伤”

山东商报 2018-11-15 10:22 大字

12日,广东省教育厅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对校园欺凌的预防、种类、治理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

校园欺凌,关乎学生安全,必定无小事,而如何界定、如何防止,向来是舆论的最大聚焦点。

此次广东省版“治理校园欺凌方案”的出台,之所以广受关注,在于“给他人起侮辱性绰号”“在社交媒体上传被欺凌者的图像”等行为被明确列入欺凌范围。

提及“起绰号”这事,有些人可能会质疑:学生时代,谁还没有几个绰号啊?把这列入校园欺凌,未免有些小题大做!

对此,南方都市报评论文章回击称,这种质疑忽略了校园的特殊性。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一个学校如果侮辱性绰号满天飞,其学风和校风如何已经是不言而喻,而学生的特点又决定了他们往往更易被不良风气所熏染。

要知道,很多时候,这些原本属于小伙伴之间的“昵称”、原本代表幽默的绰号,不知从何时起早已变味,还往往带有侮辱性。

此前,一份针对北京中小学生校园欺凌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40.7%的学生有被叫难听绰号的经历。可见,被起侮辱性绰号这种精神层面的校园欺凌,发生的频率极高。

而在现实中,这种因语言欺凌带来的精神伤害,具有隐蔽性、日常性,极易被忽视,成为防治校园欺凌的盲区。殊不知,久而久之,会给受害学生带来难以承受的心理阴影,甚至影响一生。正如中国青年报评论文章指出的那样:在过往的校园欺凌防治中,着力点聚焦于殴打、索要财物等显性的暴力伤害行为,而忽略了精神层面隐性的校园欺凌行为。隐性欺凌往往是暴力欺凌的前兆,不彻底消除隐性层面的欺凌行为,校园欺凌就很难被根治。

现代快报全媒体评论文章也表示,对于孩子来说,在朋友圈里寻求认同是形成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绰号抹去了伙伴相处的友好和善意,可能让孩子变得自卑且害怕社交。若任其发展,不加节制,这种伤害就不仅仅是校园问题,可能上升为社会问题。

因此,广东如此细化操作,立刻引发社会共鸣,家长朋友圈里是一片怒赞,各大媒体也是一致好评。

认定难则处理难,往往养痈成患,把“小毛病”拖成“大问题”。新华微评《治校园欺凌,需清晰划线》点评道:广东将起侮辱性绰号列入欺凌范围,让治理校园欺凌有了更为精准的依据。

治理校园欺凌,就该“勿以恶小而不治”。新京报评论文章也表示,治理校园欺凌,就该更严厉也更细化。不是只有身体的殴打才是欺凌,精神上的伤害,也是校园欺凌的一种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程方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治理校园欺凌的方案越详细,越有利于治理的成效,“详细的界定和分类,能够让学校和家长对欺凌有个清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管理和教育。”他表示,校园欺凌不仅仅是身体伤害,言语上的欺凌是更为常见的一种,“就像‘给人起侮辱性绰号’‘在社交媒体上诋毁’等,都是心理上的伤害。”

因此,“起侮辱性绰号”被列入校园欺凌范围,的确是大好事一件,但好事还须加力办好,落到实处,方能起到实效。要知道,治理校园欺凌并非只是学校、政府层面的事情,而应该是社会综合治理,只有各方综合发力,才能做到防微杜渐,有效防止。

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文章《让学生远离“校园欺凌”的恐惧》指出的那样,只有真诚面对,有效介入,放下身段,谦恭相对,才能让校园里发生的类似事件伤害降到最低,使其成为成长的砥砺,而不是未来的阴影。而必须肯定的是,长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多个文件进行专门界定,治理力度也在不断加码。尤其是今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还决定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行动。

随之,贵州、天津、山东、海南、宁夏、陕西等省份都在校园欺凌治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毫无疑问,一场治理校园欺凌的全国战役已经打响。

新闻推荐

陕豫两地工商携手打假

11月9日,河南省漯河市工商局执法人员来到工商高新分局,就辖区西部大道某商场一鞋服商户销售涉嫌侵犯“强人”、“三五一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