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飘香 德润心田
每天清晨早饭时间,同仁热贡敬老院里飘满奶茶的香味,50 位藏族孤寡老人一边喝着醇厚香浓的奶茶、一边愉快地聊着天,开始每一天崭新的生活。仔细回忆,这样的奶茶时光竟陪伴了他们700 余天。关于幸福奶茶的故事却要从两年前说起……
送鲜奶不留名
2016 年8 月的一天,同仁热贡敬老院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在门卫室放下一大桶50 斤的鲜奶,让老人们早上喝奶茶用,70 岁的门卫杨吉加还没来得及细问,对方已经开车走了。第二天晚上又一大桶鲜奶被送过来。杨本加一开始以为是敬老院给老人们订的鲜奶。
以前,敬老院的食堂里每天早上用五斤奶粉熬奶茶,那天用鲜奶熬制,老人们还没进食堂便闻见空气中弥漫着奶茶香,大家品尝着久违的熟悉的奶茶,纷纷感叹,这才是家里的味道啊!
食堂管理员吴小英和院长感受到老人们喜悦的同时,在打问这牛奶是哪儿来的?一交流才知道敬老院根本没订过这么好的鲜奶。于是,院长吉先才让叮嘱杨本加,如果这人再来,一定问问啥情况。
可那人来了,依然在门卫卸下50 斤鲜奶便又走了,杨本加只掌握了一个信息,对方是回族。
得知对方不留名后,吴小英开始四处打问送奶人的信息,她找遍了隆务镇辖区各个鲜奶零售店,均未获悉。第三天,吉先才让也急了,作为院长也得知道对方是谁吧?于是他也亲自出马寻找这位爱心人士。当他来到一家回族人的店里,觉得应该是,可对方却否认了。第四天,吴小英来到这家店里,她以消费者的口吻,询问鲜奶的价格、奶源、奶牛场的位置等,当得知对方奶牛场在朝阳村时,她来了个先声夺人,“原来敬老院的鲜奶就是你们送过去的呀!”对方才承认这一事实。
就是从那时起,每天50 斤鲜奶被送到敬老院,且风雨无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做一件善事也许很容易,可是一直坚持去做却不易。2017 年3月22 日,吉先才让院长联系长期为敬老院献爱心的几位慈善人士,让大家彼此见个面,他为慈善人士献上洁白的哈达,并把一块写有“献爱心暖人心”的牌匾交到他们手中,代表敬老院50 名老人感谢慈善人士的这种大爱与美德。老人们双手合十一遍遍说着“瓜正切”(藏语,谢谢之意),有些老人满含热泪握着慈善人士的手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50 斤鲜奶天天送
在同仁县隆务镇朝阳村清鲜奶牛养殖合作社,45 岁的马全福一直想弄明白一件事,为什么每天要预留50 斤鲜奶?这是给谁的?他是合作社的老员工,也是管理者,从2015年11 月合作社成立那天起,他和董事长刘德一起起早贪黑,为合作社的明天操心出力。那些天,他看到刘德每天都要预留50 斤鲜奶,而且单独冷藏,晚上送出去,他便找同事刘德的儿子刘永强询问咋回事?刘永强说,这事你先别管了,马全福也便不再多问。有时直销店里鲜奶订单多,出现供不应求情况时,那50 斤鲜奶是绝对不让碰的。这样过了四五十天,他越来越纳闷,这50 斤鲜奶到底是送往哪里?为什么鲜奶不够时也不能动?他觉得自己应该有知情权,于是去找了刘德,终于得知这鲜奶的去处。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儿呀!知道董事长不容易的马全福内心为此举感到高兴和骄傲!在工作中更是尽心尽力。
合作社员工马富贵是邻村向阳人,两口子之前在养路段打工,家庭困难,收入又不稳定。他们最怕下雨天,因为一下雨就没活儿了,收入也就没了,想想家里平常都照顾不上的六岁孩子,两口子心酸又无奈……就在两个月前,村支书介绍两口子来到合作社。那个月马福贵领了3500 元工资,妻子也领了3000 元工资。妻子在食堂做做饭,打扫一下院子里的卫生,平常还能回家照顾和陪伴孩子,这让两口子喜出望外。
当记者聊起这50 斤鲜奶的事儿,马富贵并不知道这件事。他说,老板每天和大家一起劳动,还操心那么多事儿……他由衷地感叹,老板真是个好人呐!
53 岁的刘德1994 年下岗后,跑过运输,卖过汽车修理配件,开过汽车修理厂,倒卖过虫草,2008 年来到朝阳村,2014 年11 月开了一家农家乐,后来农家乐交给大儿子打理,他带着小儿子刘永强经营奶牛养殖合作社。面对记者采访,刘德的想法很单纯,从合作社成立到现在,政府、农牧局、兽医站等等都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而自己这点付出不算什么,仅仅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点回馈社会的事儿罢了。
坚持700 多天的背后
得知1 名回族汉子为50 名藏族孤寡老人七百余天如一日送鲜奶,这让隆务镇党委书记马祥成感慨不已。
有一日,马祥成到敬老院,看到刘德正好在送鲜奶。当时他还跟刘德算账,每天50斤鲜奶,1 斤4 元,那每个月就是6000 元,一年就有72000 元收入。刘德憨厚地笑了,这一笑让马祥成最后得知这是无偿提供的。经常说要搞好民族团结,其实身边就有这样鲜活的实例,只是很多人并不知道。
刘德也曾给隆务清真大寺按需免费提供过鲜奶,因为他不收取费用,清真寺后来不再让他提供鲜奶。刘德知道藏族同胞有喝奶茶的习惯,给敬老院老人们的鲜奶开始送以后就没中断过。
今年刚刚20 岁的刘永强和父亲一起创业,摸爬滚打几个春秋。送鲜奶的活儿大多数时候是他在亲自运送。小伙子身上秉承了父亲吃苦耐劳的品质,送鲜奶的事儿对他而言现在成了一种责任。每年开春后的虫草采挖季,哥哥的农家乐服务员人手不够,他去搭手,有时忙到深夜十一二点,浑身骨头都要散架了,还要坚持去敬老院送鲜奶。
“当你说你起那么早的时候,可还有没睡觉的人。”父亲的话让刘永强知道不奋斗无未来,父亲以身作则更让他明白,现在吃的每一份苦都是为以后挣财富。
令刘永强最难忘的是春节时,敬老院里人很多,他早早去送鲜奶,老人们见到他远远迎上来,热情地打招呼,并向他竖起大拇指,不断地往他手里塞点心和水果,他看到老人们眼睛里有点点泪光在闪烁,这是亲人间一种无声的表达。
打造更优鲜奶
奶牛场里,58 头荷斯坦奶牛膘肥体壮。为了更好地发展奶牛养殖,刘德积极响应种植业结构调整政策,承包了村里闲置的40 亩地,种起了玉米。这样,奶牛有了豆粕、预混料等食物的同时,也有玉米等食物。牛粪又成了玉米地里的有机肥料,绿色循环养殖使得奶牛产出高质量的鲜奶。
刘德今后打算再承包点流转土地,奶牛场再引进更高品质奶牛,扩大养殖规模,在西宁也开家直销店,做更好的鲜奶。而敬老院的老人们已经习惯了刘德送来的醇香鲜奶熬制的奶茶,杨本加笑着说,喝了这奶茶,老人们脸上都有光啦!而院长的一席话更触动记者,刘德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践行者,是民族团结的典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我们敬老院老人的福气!
据了解,青海省妇联曾授予刘德一家平安家庭称号,同仁县授予他的家庭为五星级文明标兵户。他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当记者走出敬老院,幸福奶茶顿时溢满心间,用鲜奶浇注的民族团结之花久久弥香,仿佛香遍这座多民族聚居的小城角角落落,又如一片朝霞照亮一大片,也让那片夕阳红格外温暖和美丽……
(原载于青海省《黄南报》 文 韩丽)
新闻推荐
新华社上海11月14日电(记者郭敬丹)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珍藏着这样两件文物:一个绣着图案和文字的白布书包和一块邮寄这个书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