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鲁奖诗人杜涯 静居乡间仰望星空 写下“挥之不去的旷世哀愁”

华西都市报 2018-11-11 05:13 大字

杜涯。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左一)为杜涯(左三)等获奖者颁奖。

“诗歌是我的全部,是我的生命;没有诗歌,我无法生活、生存下去。”诗人杜涯对诗歌的热爱之切,倾注心血之深,是罕见的。她可以选择让世俗生活为诗让路,当然她也从诗中得到生命最重要滋养和精神支柱。1968年出生于河南省许昌一个乡村的杜涯,为了心无旁骛在诗歌写作上精进,放弃了在城市打拼了20多年的工作和生活,从北京返回故乡,在河南乡间潜心写作。在过去10多年,她每天上午写作,下午散步,很少用社交账号,过着几乎与世隔绝但“很充实”的生活。杜涯其人其诗,在文学圈内部口碑甚好。2018年8月11日,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消息传来,也让杜涯得到更多诗歌爱好者的关注。

用诗歌

追逐河流追问落日

童年往往决定一生。对于诗人作家,生命初期受到的影响,更是会辐射到所有的写作。杜涯的诗心,也是从童年、从故乡出发的。两三岁时,母亲经常给杜涯念诵歌谣,影响了她的韵律感,在她心中埋下一粒诗的种子。1980年5月,读小学五年级的杜涯,在家南边的一片树林里写作业。有一瞬间,她感觉到春风拂面、树叶摇曳,诗意盎然。于是,她停下写作业的笔,转而写下生命第一首诗作《歌唱春天》。之后在初中,在许昌卫校读书,喜读古典诗词的杜涯,自我在摸索着写诗。1987年杜涯从卫校毕业,同学赠她一本蓝棣之先生编选的《现代派诗选》。其中收录的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作品,深深吸引了杜涯。当时,同学们大多忙于找工作。杜涯却每天在自己家豆角地的大棚里捧着这本书读诗。正是这本书,打开了杜涯现代诗歌的一扇窗。被分配到许昌县医院工作的杜涯,在闲暇时间,继续摸索着写。20岁时,杜涯对自己有了更大的信心,“觉得写得有点儿像样了。”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偏重的写作主题。杜涯的诗眼,多是盯着壮阔的自然,日常的人生、朴素的事物。她用诗歌追逐河流,“二十岁的那年春天/我曾去寻找一条河流/一条宽阔的静静流淌的河流/我相信它是我的前生……多年的时光已过:从二十岁到这个春天/我看到从那时起我就成为了两个:/ 一个在世间生活,读书、写作、睡眠/ 一个至今仍行走在远方的某条河流边”(《河流》)。她会注意,“在北国,风从高大的杨树上吹过/……你可以在上午走进寂静的村庄/风也从每一座庭院的上空吹过/你会看到榆树、槐树、孩子和老人。”(《在北国》)在《落日》里,她追问:“世上的人,如果有谁知道我的故乡/他就会知道时间之箭的方向、沧桑、忧伤/如果有谁告诉我大地、彼岸、无限/他也就告诉了我星与星的距离、相望、长念/如果有谁能告诉我落日的去向/他就告诉了我,为什么我会在大地上驻留/驻留又漫游,然后苍茫、凋谢、西沉、飞翔……”

她的哀愁

是灵性、形而上的忧伤

在杜涯的作品中,有大量的自然元素。对树林、落日、河流的表现,形成了她诗歌的主要面貌。她自认,“爱自然胜过了爱人类”。这与杜涯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她是在一个古老的村庄成长起来的,家门外就是一片大树林,春天到来时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早晨醒来看到的是鸟语花香的场景,不远处就是田野、桃园。杜涯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位普通农民,但读过私塾,特别钟爱大自然,尤其喜欢远行,隔一段时间就会到大自然里去走一走看一看,经常带着她走十几里路看风景,晚霞、落日、旷野都进入了她的脑海。工作之后,至少有十年,杜涯每年至少两三次外出旅行。要么去豫西南的大山,要么去东南沿海。

从大自然,杜涯又开始了对宇宙秘密的追问和探寻,对时间和空间,存在、永恒的思考,显示出一名诗人形而上的哲学功底。2007年,在500余行长诗《星云》中,杜涯写道,“新的恒星,新的一代已降生:时间开始流动/时间从它的终点又回到了它的起点/而我是有限的,必将死亡/时间必将流动,持续,永恒/在我之后,在宇宙的慈祥的心中。”2012年,在《北方之星》中,她这么写道:“我相信,无形的手可以夺走他们的年月,生存的一切/但却夺不走那北方之星:他们的向往、明亮、夜光/那是所生存的宇宙对他们的安慰、馈赠。”杜涯说:“生命都是有限的。我想表现一些更远、更高、更永恒的东西。”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这样评价杜涯的诗,“很少关涉我们熟知的那些世态人情,她的多情与柔软是别样的。那就是在大自然的律动中敏感到属于生命和时间的哀愁,那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旷世的哀愁。”

杜涯的哀愁,不是世俗的哀愁,而是灵性、形而上的忧伤。就好像屈原的天问,没有答案,但永远有价值。杜涯在诗歌中思考古老的、永恒的事物。自认拙于应对现实生活的杜涯,在追问古老、永恒事物的精神灵性领域,显得更有天赋和兴趣,执着而无畏。

诗人“还乡”

向着朝霞向着落日向着永恒

很多人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现实生存上。但也有少数人,可以为了雪山顶上的那一片纯粹和明亮,放弃世俗上很多东西。诗人杜涯就属于这样的少数。青年时代的杜涯按部就班,在城市里求学,工作。她原本可以像大多数人一样,继续忙碌下去。然而,经过多年写作,杜涯已经隐约能看到诗歌的巅峰。而现实生存的严酷和生活的挣扎,不允许她有足够的精力专注于阅读和写作。感受到诗歌召唤的杜涯,决定把一些羁绊甩掉,心无旁骛、集中精力往峰顶攀登。2007年秋天,39岁的杜涯,在北京望着窗外的树木和天空,意识到时光匆匆。不敢再浪费。她辞去工作,离开城市,回到家乡。回到了20多岁时候单纯的生活,回到聆听大自然声音的乡居状态之中。

寻找一个精神的故乡

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对于杜涯来说,“还乡”的意思有两层,“第一个层面是现实意义上的身体的还乡。另外一层则是精神意义上的还乡。杜涯一直在寻找一个精神的故乡。”

对诗歌的意义和价值,杜涯毫不怀疑,“诗歌对于大众而言,从远处看,好像隔了一层。但其实,诗歌对于大众来讲,同样不可或缺。一个农民,长年累月在地里弯腰劳动。有一天,他抬起头,看到了蓝天白云。有那么一瞬间,他感到身心愉悦,那也是一种诗意。虽然这样的劳作不知何年何月是个头儿,但心底总有那么一丝慰藉,可以让他短时间忘记困厄,超越现实的郁闷。这种感觉,就是一种光明、一种希望。可能有一次、两次感觉到了,就可以坚强活下去了。这种光亮和希望虽然稍纵即逝,若隐若现,但只要有,足以抵挡坚硬的现实。这种诗意便显得不可或缺。如同我们曾经看到过浩瀚的星空。如果星空消失,我们肯定会怅然。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我觉得,诗歌,可以让我们在面对困厄、灰暗时,仍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在诗田里耕耘30多年的杜涯,对于写诗这件事,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不能确切知道我的诗歌有什么用,如果我的诗歌能够被一部分人喜欢,如果我的诗歌能够滋养、安慰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在尘世的劳碌、苍凉的生活中得到些许的慰藉、温暖,那对我将是意外的奖励,我也会感到幸福、欢乐。”

获得鲁奖的肯定,杜涯的表现是感恩而平静,“获奖是对我30多年写作的一种鼓励。但获奖并不意味着我的写作境界已经达到了顶峰。可能只有我知道,我心中的诗歌顶峰在哪里。”杜涯对自己的诗作有美好的期待,”我希望我的诗歌是山峰之顶,每天都朝向朝霞和落日,也朝向蔚蓝的天空和夜晚的星空,在冬天,山顶上则落满白雪。总之,它高远、纯粹、明亮,向着深邃、深广、浩瀚,向着永恒。”

从诗歌中获得营养和能量

杜涯说自己,“天生缺乏应对和处理现实生活的能力。早年我不懂得这些,在生活中扑腾、挣扎,白白消耗了大量精力。现在,我学会了与现实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保护自己。”自19岁从卫校毕业后,杜涯说自己“过得可谓动荡、漂泊、颠沛,我的健康也在这种长期的漂泊、颠沛中被生活提前吞噬掉了”。现在,她住在弟弟给她盖的房子里,在家人照应下,“生活逐渐地安稳,有条理。”

一个人住的杜涯,从诗歌写作中获得了营养和能量。这种营养和能量,让“天生喜欢孤独,不擅言辞、不擅与外界交往”的杜涯,近年又有意地向着孤独、退避于孤独,与外界很少来往。但诗歌让她与孤独相处融洽,“愈来愈体会到了孤独之美好,并且完全彻底地喜欢上了孤独。事实上人在孤独中会有别样的认识、领悟、所得,这是上天对孤独者的美好的恩赐、报偿。在这一切之中,我想在孤独中纯净、安静地和自然呆在一起,倾听自然和上天的声音,写诗、生活,然后在孤独中、在自然中老去、消散……”

对于诗歌,杜涯是充满感恩的,“感谢上天,在我少年时,上天就将诗歌恩赐给我,使我遇到诗歌、拥有诗歌。多年来我虽一直颠沛、窘困、卑微、黯淡,但内心却一直拥有中正、高贵、高尚、广阔、以及尊严,并借助诗歌的翅膀,一次次地从现实生活的挣扎、黯淡、从有限的存在中脱出、飞离,抵达了梦想、光明、温暖,抵达了无限……”

对话杜涯

伟大的诗歌

永远不会产生于喧嚣浮躁

封面新闻:为什么对自然有如此炽热的喜爱?

杜涯:可能和天生的素质有关。我觉得天生就比较懂得自然,但我不太懂得人群,不懂得人心。我感觉上天在某方面的天生素质上多给予了我两分,在其他方面则减去了我两分,所以在人群中我常感到懵懂、混沌,甚至不知所措。这个从医学科学上是可以解释的:一个人生来时,大脑信息细胞是有限的,每个细胞只能载一种信息,某种信息所占据的细胞多了,其他信息必然会减少。我可能就是生来时大脑细胞多载了点“自然”的信息,少载了点“人群”的信息。

封面新闻:优秀创作者需要沉淀、守住内心的寂静,但作品却又需要知音。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对您来说,该如何对待?

杜涯:我好像没怎么考虑过这个,也不感觉二者之间有什么矛盾哦。我觉得一个诗人完全不需要离开书桌,去外边寻找什么知音。诗人的任务就是写诗,你只需写诗就是了,其他的都与你无关,你也不必苛求自己。一个诗人若真的有才华,你只需写出优秀的诗歌来,读者或知音自会到来。当然,我不能用自己的原则去要求别人,特别是年轻诗人。毕竟,一个人要经历一些坎坷、困顿、磨砺、经历一些岁月后,才能拥有内心的淡然、旷然、镇定、力量。我只想以我的经验告诉年轻诗人:优秀的、伟大的诗歌永远不会产生于喧嚣、浮躁,永远只在孤独、寂寞、安静中生成。

封面新闻:你说你一直在寻找一个精神的故乡。如今您找到了吗?如果让您概述,那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杜涯:自我出生来到人世上,自我有记忆起,我就在人世上寻找着什么。每当我出门,我就会不由抬头向远处遥望,向天空仰望。到任何地方去,我也总会四顾环望。19岁自卫校毕业后,我曾经历了10余年在地面上的痛苦的寻找:我不停地到外边去,到一些地方去,我寻找一条河流,寻找落日的去向,寻找一个地方……直到30岁后,我才逐渐明白,我所寻找的在人世上并不存在。因为,我要寻找的,(我后来明白了)其实是神,是神的居所,是神的家乡,那里可能就是我所来的地方。我时常能感受到那一切,偶尔还会看到,那一切的神圣、庄严、崇高。

封面新闻:总体来说,诗歌给你带来怎样的意义?

杜涯:关于诗歌之于我的精神意义,可以尽量说得简略些。我追求高远、纯粹、神圣、崇高、圣洁、无限、永恒,而诗歌一直都在这些方面帮助我,帮助我实现,帮助我抵达。并且,借助诗歌的翅膀,我一次次地从现实生活的挣扎、黯淡、从有限的存在中脱出、飞离,抵达了梦想。诗歌教我愈来愈纯正、善良、宽容、向上,给我温暖和力量、光明和希望。我多么感谢上天,今生将诗歌恩赐给我,使我在人世上拥有“诗人”这个高贵、骄傲、光荣、圣洁的称号。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名家简介

杜涯:河南许昌人。曾获“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称号、“刘丽安诗歌奖”、《诗探索》年度奖等。出版有诗集《风用它明亮的翅膀》(1998年)、《杜涯诗选》(2008年)、《落日与朝霞》(2016年)。《扬子江》诗学奖等。2018年8月,杜涯因诗集《落日与朝霞》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是五位诗歌奖获得者中唯一的女诗人。

新闻推荐

陕西名品展昨日在广州开幕 五大展区展示新形象助推名优企业走出去

昨日上午,作为第八届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周重要活动之一的陕西名品展在广州流花展贸中心举行开幕式,陕西省商务厅副厅长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