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酸“牛车水”
◎付丽萍
多年前,在厦门的鼓浪屿海边散步,遇一位从新加坡归来的老华侨,曾经听他谈起中国人“闯南洋”的故事,于是我无数次想象下南洋是怎样的情形,想象地图上那岛屿如珠的地方,想象中国移民在怎样艰苦的环境中创业的一点一滴。
终于,那年,我有机会去新加坡看望留学的女儿,第二天我便急切地去了“牛车水”原貌馆,那里是专门介绍早期中国人下南洋的博物馆。
“牛车水”也叫中国城,是华人聚集的地方。在1821年时新加坡没有自来水,华工赶着牛车到安禄山上取水,再送到每家每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个名字。
按照标示的箭头,首先进入第一展区,屋内光线有意设计得很暗,最先看到的是墙上一张放大了的黑白照片,有四五十人的样子,他们是早期来新加坡的华工,个个表情严肃,衣服破旧,但在那些十几岁孩子的眼睛里能看出他们对未来的梦幻。一个模型船,很简陋,无法想象当时乘船人是如何渡过太平洋的,如何经历一个多月海上的狂风巨浪,它正是从福建厦门抵达这里的第一只船。上岸后,由于气候和水土不适,有的人染上了疾病,有的人死亡了,活下来的人面对艰苦的生存条件,开始了拓荒者的艰难生涯。
展厅内精心设计了音响和小电视,画面上一些灰头土脸的人在奔波着、忙碌着,有商人、小贩、人力车夫、建筑工人、保姆,他们没有固定工作,只好每天早晨站在街头,像牲口一样被挑选,也许干一天也许三天,用现在的话叫短工或钟点工。做工的劳累、生活的重负、思乡的痛苦无法排解。
再往前走,映入眼帘的是走廊上的书架和一张立体黑白全身照片,一华工青年在聚精会神的看书,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们还在苦苦追求着文化知识,同时知识给了移民生存的智慧和力量。
“下南洋”的人大都是中国福建省、广东省的居民,因此他们也把传统文化、民间习俗带了过来,把裁缝、木匠、医术等绝活也带了过来。电视屏幕上不时出现了节日庆典、鞭炮舞狮的欢庆场面,出现了摆小摊的、卖膏药的、拔牙的、推拿的盛况,仿佛让你觉得进入了当时的街道。
展馆最后一部分是最精彩的,也是“牛车水”的精华部分,我来回看了好几遍,它们照着前移民住的房子仿造了一间拥挤而灰暗的小木屋,让你如临其境地目睹了前移民的真实生活环境。每间屋大约六七平方米,床上放着破凉席子、破毯子,床底下放着几个瓶瓶罐罐、破洗脸盆、又脏又黑的毛巾,还有共同用的厨房和厕所,油烟黑黑的墙上挂着当年用的锅铲,五六个炉子并排放在一块长木板上,木板下堆放着共用的木头,小屋子简陋不堪,狭窄地不能呼吸。这时音响里传来女人们边做饭边用广东话聊天的说笑声,特别是婴儿的啼哭声十分生动,令你产生身在其中的感觉。
听当地人讲,政府每年都在“牛车水”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政府要员为纪念活动发表演讲。
走出“牛车水”原貌馆,仿佛穿越了一条悠久的历史隧道,我吸了一口新鲜空气,起伏的心潮久久地不能平静。
“牛车水”,一部华人生活的辛酸史!一部可歌可泣的移民奋斗史!
新闻推荐
◎宋玉山◆新视角读《史记》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里,一直实行君主制,但在周朝历史上,却出现过罕见的共和制。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