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华语戏剧大师赖声川 创造华语戏剧的制作奇迹

新京报 2018-11-08 02:50 大字

赖声川 著名华人剧作家、导演。1984年创立剧团表演工作坊,长期从事创作、导演工作,其代表作包括《暗恋桃花源》、《如梦之梦》、《宝岛一村》等,共38部原创编导作品。曾出版《赖声川的创意学》,英文版正筹备中。2015年在上海创立自己的专属剧场“上剧场”。

秦钟 摄 ■ 回眸

2012年1月10日新京报版面。赖声川被评为新京报2011年最艺术年度艺术家。

2006年北京版《暗恋桃花源》首演成功后,大多数大陆观众对于台湾戏剧作品的“启蒙”几乎都是从赖声川的作品开始。这些年赖声川始终没有停止过创作,即使按照他以每年一部新作品的速度进行,放在今天这个时代,他依然可以算作是一位高产的剧作家与导演。赖声川及他的表演工作坊出品的一系列戏剧,自新世纪以来,已经成为一个拥有艺术品牌效益和演出市场竞争力的符号,因为他的作品在“讲故事”节奏上易于被大众接受,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因为那一个个带着宏大时代背景和情怀、却处理得举重若轻的作品,爱上剧场,爱上戏剧。

赖声川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创作了30多部原创作品,改编作品多达60余部,其中以《暗恋桃花源》《宝岛一村》《如梦之梦》等作品最被广大观众熟知。今年,在先后创作了曹禺先生的作品《北京人》,斜角喜剧《隐藏的宝藏》(编者注:多年来的侧台观戏经验使赖声川一直想做一台与自己有相同视角的戏,斜角喜剧是他的独创形式)。以及刚刚在美国洛杉矶完成演出的《游园·流芳》三部全新作品后,又马不停蹄投入到乌镇戏剧节工作状态中的赖声川这样告诉新京报记者:“不停地创作,才是我的个性。”

《暗恋桃花源》大陆首演,启发市场理念

赖声川觉得自己与大陆戏剧的缘分开端,应该是2006年北京版《暗恋桃花源》,他觉得,这部作品无论对他个人创作还是当时中国大陆整个剧场环境,都是一次很大的震荡。

1986年《暗恋桃花源》在台湾首演,经历了一系列全球巡演后,1992年赖声川亲自执导电影版,由林青霞与金士杰主演,该片公映后获得巨大成功,从此,这部作品对大陆的舞台剧与电影作品创作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影响。

在《暗恋桃花源》首演20年之际赖声川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要把这部戏带到大陆来,于是2006年,赖声川邀请黄磊、袁泉主演《暗恋》,《桃花源》则由喻恩泰、谢娜、何炅主演。当年这部作品在大陆换班底制作,请来的这些演员却让业内人士不看好,觉得他们是“非戏剧科班演员出身”,而在赖声川看来,彼时在戏剧专业人士的观念里,话剧就是要由接受过专门话剧训练的话剧演员来演,明星不可能跨界演话剧,他对此表示理解,但他也同样认为:“在台湾出现的那些喜剧高手,他们一个重要的训练就是在综艺节目、西餐厅秀等积累经验,因此他们喜剧的节奏掌握超过一般科班出身的演员。”于是,赖声川坚持起用他挑中的这个演员班底。

2006年11月18日,《暗恋桃花源》北京版在首都剧场首演,彼时业界再次发出了另一种热议——《暗恋桃花源》为大陆话剧市场注入了一种新的力量,它有着成功的票房,也是受重视的艺术品,这两个条件融合在一个制作之中确实罕见。赖声川回忆道,“北京版《暗恋桃花源》当年成功背后的社会背景,有点像1985年‘表坊’成立之初时台湾戏剧圈的状况。由于彼时大陆并没形成现代剧场自负盈亏的市场概念,那些长期受国家扶持的剧团纷纷要求直接面对市场,大家一时之间并不知道该怎么做。”于是北京版《暗恋桃花源》无疑给正处在市场低迷期的中国戏剧人带来了些许启发。2009年后《暗恋桃花源》转由大陆制作公司北京央华戏剧合作推广运营,至今所到之处,依然一票难求。

两部时代作品同时创作,见证两岸文化演进

2008年被赖声川看作继《暗恋桃花源》北京演出之后,最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第一次尝试完全起用大陆制作团队,将剧本构思、执导全程都在大陆完成,当年的九月《陪我看电视》在深圳首演,该戏的演出阵容里依旧不乏大量“跨界”的演员,如张信哲、林依轮、程前等人。而2008年年末,在台湾戏剧业界被誉为“赖声川巅峰之作”的《宝岛一村》也成功首演。

直到现在,赖声川也依然看重《陪我看电视》这部作品,除了制作模式上的突破,在主题上,这部原本在他看来是为“中国电视三十年”而作的主旋律命题作文充满了创意和思考。《陪我看电视》创意点是追踪一台九英寸的“牡丹牌”黑白电视机数次“易主”的流浪经历,引入了真人与虚拟人物同台表演的演出互动方式,用一出喜剧重现了电视逐渐成为承载一代人回忆的主要方式的全过程,而这些小人物温暖故事的背后,展现的是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巨变。

在《陪我看电视》制作过程中,赖声川的另一部戏《宝岛一村》也在同时创作,那一年创作的两部作品共通之处是——它们都跨越年代,且同时见证了两岸文化演进的过程。

《宝岛一村》的创作从眷村子弟王伟忠拉着赖声川“讲故事”开始。所谓眷村,是指1949年后台湾当局为安置被迫自大陆各省迁徙至台湾的国民党军及其眷属所兴建的房舍,而《宝岛一村》正是讲述了三户眷村人家几十年的离愁别绪和生活变迁。当年,王伟忠口述了100多个眷村故事,他希望赖声川能把这些充满乡愁和对故乡眷恋的人和事做成舞台剧记录下来,而这之后却过了两年。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赖声川在思考,如何融合这些海量故事并用时代串联起来,一开始,他竟思考不出结果。后来在一次采访中,赖声川这样解释让王伟忠等候的两年时光,“眷村有数不尽的好故事,但是一百个好故事不等于一个好剧,如果没有做好架构,就只能是一笔流水账而不是一个戏。那两年我一直在想剧本结构怎么做,有一天终于灵感乍现,要不把25家人的故事做成3家人的故事,于是有了《宝岛一村》。这个戏有48场,很琐碎,但其实底部的连接是紧密的。”《宝岛一村》最终于2008年底完成全部的创作在台湾首演,并于两年之后来到广州完成第一轮大陆巡演。十年间,这部作品已经成为两岸戏剧最受欢迎的演出之一,赖声川觉得这个戏的意义在于:“这是一个不说可能就会随即消失的故事,如果不记录、不保持,回忆很容易就随风而去,稍纵即逝。《宝岛一村》透过三家人生活五十多年,让我们看到一群命运极为特殊的人如何奋斗、如何生存、如何哭、如何笑。”

如今,《宝岛一村》每年都会在全球各地巡演,至今已上演250余场,它被业界评为“当代华语原创现实主义戏剧的创作高峰和市场奇迹”。

《如梦之梦》完成华语戏剧制作奇迹

在赖声川近些年的作品中,另一部绕不开的作品便是2013年北京公演的《如梦之梦》,虽然这部作品创作于2000年,曾分别在2002年香港文化中心和2005年的台北两厅院上演过,但作为被北京央华戏剧重新制作搬上舞台的2013年版,因许晴、胡歌、李宇春、金士杰、谭卓、孙强、徐堰铃等近30余名明星、演员的加盟,至今该戏在每年都成为最一票难求、也最受观众瞩目的戏剧演出之一。

《如梦之梦》除四面舞台的演出形式、8小时演出时间长度和故事本身的独特性外,明星效应强化了观众抢票的欲望,它让越来越多很少看戏剧演出的年轻观众走进剧场,并从此启蒙了戏剧认知。近几年《如梦之梦》的明星演员阵容不断翻新,如年轻的“金马最佳女主角”马思纯这样的偶像级明星在不断为戏补充新鲜血液,而如卢燕、孙强、闫楠、刘美钰这样在两岸戏剧圈属实力派的演员,也一直在合作中互相借力成长。不过,如同当年《暗恋桃花源》起用明星班底一样,当年的媒体不断关注着这些明星第一次演舞台剧的同时,赖声川也在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说明,“如果无法胜任,也不会找他们来演。”

今年年初,赖声川在这部戏上达成了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如梦之梦》在赖声川的专属剧场“上剧场”完成了它的首秀。他为了嵌入可360度旋转的“莲花池”,将自己的剧场拆掉了三排观众席,让坐在“池”中的90多名观众能与环形舞台上的演员们保持不到五米的亲密距离,而上剧场的挑高和座椅高度设计正好满足了观众能得到全景式舞台视野的体验。

“《如梦之梦》在我的生命中是一个太特别的作品。它的创作,跳脱出一般的思维模式与演出形式。它的演出,让观众用一种新的角度与方式看待剧场,进而用一种新的角度与方式看待人生。”

上剧场落成后,重新思考戏剧商业化

如今除了不停创作新作,赖声川还有一个身份上的最大转变,就是开始不断思考如何经营好自己的专属剧场——上剧场。2015年12月5日,上剧场在上海美罗城五层正式揭幕,这个由赖声川亲手设计,面积达2800平方米,实际座位数699个的剧场开业,至今仍被他看作是一次圆梦之举。“这是我认为这几年里最重要的改变。”赖声川觉得每一个戏剧人都梦想拥有一个自己的剧场,他也不例外,可当真正拥有了以后才了解到运营的不易,“如今在全国范围内,或许没有几个民营剧场能靠自己的票房盈利,当初将一个剧场放在喧嚣的商场里面,算是我一次大胆的尝试。”

回想起剧场开幕当天,赖声川选择上演的剧目是于2003年创作的《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选择这部戏开幕的原因,是赖声川记起,当年该戏在台湾首演时正值非典肆虐时期,而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这部作品却能在台湾剧场连续上演15场,每场1500多个位子均座无虚席。谈到这里,赖声川不禁感慨,“距今正好过了15年了,似乎很符合我们今天要聊的主题。”

上剧场的建成,让赖声川这三年的工作重心都放到了上海,“当一个人被一个地方锁住时,其实会感到更加的自由自在。”在全世界范围内几乎没有几个完全可以由剧作家自己去计划的剧场,因此赖声川对拥有了上剧场一事始终感到开心:“上剧场目前全部盈余靠的是票房,我在想,30多年表演工作坊就是靠票房,现在我们这个模式依旧可行。我现在看上剧场觉得成绩已经非常好。在这三年内,行业内有得到一种共识,觉得它是中国最好的剧场之一,这点我们很欣慰。”此前的剧作家、导演赖声川,如今谈话的字里行间里多了更多关于戏剧商业化的思考。

回想起2006年,赖声川感叹此时整个大陆戏剧市场变化太大,“在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已经建立了‘商业剧场’的样子。但社会的发展固然需要‘商业剧场’,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思考,当大家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商业方面,把剧场变成是一个生意去做的时候,其实艺术就不见了。这也是为什么每一年的大型戏剧节,国外戏有那么多选择,而我们的华语剧目可选之作非常少。”在采访的最后,赖声川竟陷入了这样的沉思。

■微言

让年轻人进剧场他提供了模板

舞台剧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剧场的受众人数有限,如果与影视剧拼票房,显然不占优势,但是影视票房是一蹴而就的短期效益,舞台剧却可以巡演几十年,甚至于像古希腊戏剧一样上演两千多年。在这十几年华语戏剧市场化的进程中,赖声川的戏剧生命力比较强,他的作品在各地巡演,形成了文化产业的发散性效力。

衡量一部戏剧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于其思想深度、艺术品质、广泛的传播性与演出的持久性,赖声川编导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暗恋桃花源》《宝岛一村》《如梦之梦》等作品具备了这些特点,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而且在巡演中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值得总结的特点:一是赖声川主导的集体即兴创作方法,对于开掘个体生命经验、把握剧情走向、统筹戏剧要素、保障演出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创作主体的赖声川,可以统领和决策一部戏剧从创意到实施的全部过程,以及剧本成型与演出效果的交互影响、良性互动。

二是发挥了明星效益,吸引社会关注。影视明星歌星如林青霞、胡歌、许晴、李宇春等等参与赖声川戏剧的演出,将一众粉丝带进剧场,明星效应促生了市场号召力,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票房效益,也让戏剧这个在大多数人心中属小众艺术的门类被“破圈”看到。

同时赖声川和赖声川的戏剧,已经是一个拥有市场潜力的IP,甚至是一个标志着文化趣味的话题。他在保障艺术品质的同时,逐年地提升品牌效益。尽管赖声川的戏剧艺术水平也有起有伏,但是作为观众还是不愿意错过他的每一部新剧目的演出。对于近些年戏剧创作者不断在尝试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剧场、关注华语戏剧这件事来说,赖声川提供了诸多可供参考的模板。□宋宝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问答

●新京报:过去一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赖声川:我的内在还是很稳定的,没有太大的改变。

●新京报:这十五年,你经历最美好的事情和最遗憾的事是什么?

赖声川:从来不去这样看待人生。对我来讲经验就是经验,遗憾和欢喜都是你加上去的价值判断。你加了这些价值以后,不管它是顺境或逆境你就很难去享受这种经验本身。

●新京报:未来,你对自己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赖声川:我觉得自己很幸福,从来不去期待。

●新京报:未来,你对中国社会有怎样的期待?

赖声川:我不会去期待,因为这些都是在我控制之外。

采写/新京报记者刘臻

新闻推荐

刷单返佣月入9千元?被骗者亲述被骗6小时经历

广州市民李小姐向警方报警称,自己在QQ上遭遇刷单返佣诈骗,损失两万元。据了解,诈骗嫌疑人QQ账号已被警示,银行卡账户亦被警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