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将 曾宗巩 被忽略的翻译大家
《三千年艳尸记》。
林纾、曾宗巩同译《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商务印书馆1914。
京师大学堂。
《汤姆叔叔的小屋》插图。
林纾
严复
温故而知新,扫码上封面新闻看更多历史人文精彩视频。
严复对曾宗巩的影响
严复被聘为译书局总办,众望所归。1895年,因受甲午战败的刺激,严复开始述译《天演论》,经过多次修订、增删,在1898年6月正式出版,一时洛阳纸贵。
林纾因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的成功,在当时已是名满天下的翻译家。他因不懂外语,需要翻译者进行口述,他则“笔述”。
严璩是严复的长子,当时刚从英国留学回来,通晓英国正统学派的经典文献。在译书局期间曾与严培南(严复族侄,1895年天津水师学堂驾驶班毕业)、林纾合译《伊索寓言》。
魏易,当时已在京师大学堂出任英文教习。在此前一年,他刚和林纾合作翻译了著名的《黑奴吁天录》,即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
翻译此书时,正值《辛丑条约》签订之年,因此怀着“触黄种之将亡,因而愈生其悲怀”的心情两人翻译了该书,以期“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
林纾译书的这一初衷,与严复不谋而合。严复在亲自拟定的《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章程》中,明确指出编译宗旨,一为开通民智,不主故常;二为敦崇朴学,以救贫弱;三为借鉴他山,力求进步;四为正名定义,以杜杂庞。
从日后来看,严复提出的这一宗旨,深深影响了曾宗巩。日后他不管是翻译小说,还是翻译军事文章,都遵循了这一原则。
现在还无法确知曾宗巩是如何进入译书局的,从人事关系上推测,应该与严复有关系。曾宗巩在天津水师学堂读书时,严复是学堂的洋文正教习、会办,后来又升任总办,有师生之谊。
另外,能到译书局工作,说明当时水师学堂的英文教育是非常成功的。
在《北洋海军章程》的“招考升学例”中,学生在堂四年应习课程的第一条就是“英国语言文字”。章程解释说:按泰西各国各有水师,皆用其本国文字。即邻国时有新闻,自有译官翻译,无专使人习英文者。中国翻译人少,译馆未开,且水师事宜英为最精,故入堂学生先习英文,非为酬应通情,欲使他日温故知新,有所进步,不致隔膜。
英文考试的项目则有“默写字音”、“文法”、“由汉译英”、“由英译汉”。
严苛的英文教育,为曾宗巩打下基础,从日后曾宗巩和严复的工作交集看,很可能是曾宗巩的英文水平引起了严复的注意,将他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曾宗巩也由此和林纾产生交集,和翻译工作结缘,即使后来译书局在1904年停办,两人依然合作翻译了十余部著作。足本《鲁滨逊漂流记》
根据林纾年谱记载,1904年是两人合作翻译之始,这一年林纾的8部译作中,魏易与曾宗巩各有四部。
其中《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和《埃及金塔剖尸记》在1905年出版。
《利俾瑟战血余腥记》和《滑铁卢战血余腥记》,这两部书都在1904年当年出版。
这两部书的作者都是法国人阿猛查登,后来有人依此说明曾宗巩“精通英、法两国语言”,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这两本书是曾宗巩从英文版转译的,版权页写得很清楚:“法国阿猛查登原著,英国达尔康原译;闽县林纾、长乐曾宗巩重译”,这是林纾译书中常规的署名方式。曾兆惠也表示,三叔公并不懂法语。
1905年,林纾的八部小说中,有三部是和曾宗巩合译的。《斐洲烟水愁城录》,1905年11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蛮荒志异》,1906年出版。还有一部就是著名的《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漂流记》最早由沈祖棻译介到中国,该书稿译成于1898年,初版于1902年,书名为《绝岛漂流记》,由杭州惠兰学堂印刷、上海开明书店发行。
1902年12月至1903年10月,上海《大陆报》连载了秦力山翻译的《鲁滨逊漂流记演义》,这个译本的文字因被革命化的改写,译文第1至4回节译自原著,之后又开始抄袭沈译本翻成白话文,影响力有限。
曾宗巩、林纾的译本,固定了这部小说日后在中国的名字《鲁滨逊漂流记》,1905年由商务印书馆在“说部丛书”中出版,并注明是“足本”。
此译本出版后,大受欢迎。
与其他译著不同,该译本较为忠于原著,在《鲁滨逊漂流记》序言中,林纾写道:“译书非著书比也,著作之家,可以抒吾所见,乘虚逐微,靡所不可;若译书,则述其已成之事迹,焉能参以己见。”
由于林纾不懂外文,他翻译的底稿质量全部依赖于“口译”者的水平。研究林纾的汉学家罗伯特·威廉·康普顿认为,在林纾的口译者中,曾宗巩更为注重字句层面的对应。
除上述外,两人合作翻译的还有《雾中人》(1906年出版)、《新天方夜谭》(1908年出版)、《荒唐言》(1908年出版)、《钟乳骷髅》(1908年出版)、《三千年艳尸记》(1910年出版)等,有十余部。封面新闻记者王国平曾宗巩晚年在北平时拍摄的一张照片。推测拍摄于1920年代—1930年代
新闻推荐
通过杂交培育出的切花菊新品种本报记者陈飞波摄“太漂亮了,这么多种颜色的菊花还是第一次见,感觉有点奇幻啊,这次农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