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胡蛮,一位爱改名字的鲁艺教员

延安日报 2018-10-28 11:51 大字

张妮

胡蛮,是鲁艺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影响的教员。他是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和延安时期美术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人物。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就在上海、北京等地从事左翼美术运动。后来因为频繁的革命活动被国民党通缉,在宋庆龄、鲁迅等人的帮助下赴苏联工作。

1939年受中共党组织的派遣他从苏联回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时还承担着中国美术史的撰写重任。当时的延安美术创作活动十分活跃,但是对于美术理论研究、评论触及的人很少。胡蛮就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对于美术理论研究极其活跃的一位美术家。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大量美术评论文章。最为卓著的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他根据中国美术史的发展首次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法创作完成了《中国美术史》,使之成为研究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理论成果。

胡蛮又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除了才华横溢、长相英俊,还有个改名字的特殊爱好。1935年,在去苏联以前,原名叫王钧初,到苏联后先后改名为“苦力”“罗思”。从苏联回到延安后改名为王洪,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他又改成了旺红。后来有人取笑这个名字不像男人的名字时,他又取名胡蛮。1947年,胡宗南进攻陕甘宁边区,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称胡宗南为“胡蛮”。他又着急,将名字改成祜曼,并向同志们解释说这是外语中“人道”(TyMaHHCT)的意思。

其实,延安时期很多人都改名字。比如曾任解放日报社总编辑的余光生,到延安前叫余宰扬,来到延安后改名“余光生”寓意重新获得阳光和生命。当时还有人改名为“螺丝钉”,鲁艺文学系有位学员就叫司仃,她来到延安后,鲁艺同志们建议她改个名字。当时她心里暗想叫什么好呢?后来经过一番纠结改名为“司仃”取“螺丝钉”的谐音。

延安时期,来到延安的革命青年大都改名字,以示革命的决心。很少有人用真名,如果用真名就感觉过时了。改名字是一种政治时髦,既而成风。而美术家胡蛮改名相对较多一些,成为鲁艺历史上的一段趣事。

新闻推荐

专家为中小学戏剧教育建言献策 建议构建戏剧教育新模式

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王鹏)通过在中小学开设戏剧课程将戏剧更早引入教育;通过体验式学习让孩子们感受戏剧之美;通过加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