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狩猎纹金蹀躞带 唐人腰带挂家当

华西都市报 2018-10-17 03:07 大字

狩猎纹金蹀躞带。

狩猎纹金蹀躞带局部。

隋唐时期盛行一种功能型腰带,称为蹀躞(dié xiè)带。这是一种胡人的腰带,后被引入中原,在腰带上附加了许多小环,可将小物件随身携带。当时的腰带使用带钩加以束缚,带钩以铜或镶金制成,腰带又以皮革制成,这种带式对后来腰带的演变起了很大的作用。

金色记忆展上陈列了一件狩猎纹金蹀躞带,大大小小13件带饰,展现了唐人的审美,以及超强的收纳能力。

隋炀帝的豪华蹀躞带

“蹀躞”一词,本来是小步行走的意思,后来指腰带上的饰物,系在有孔的带板上,用来佩带各种物件。

一条完整的蹀躞带,主要由带扣、带鞓、带銙、铊尾、下垂小带以及佩挂的小饰件构成。《梦溪笔谈》对此作了详细的叙述:“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带,胡服也……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愉悦、算囊、刀砺之类。”

它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种功能性腰带,它有很强的收纳功能,可以悬挂水壶、钱包、扇子、香囊、刀、剑、乐器、箭袋、笔、墨、纸、砚……只要你用得上的东西,都可以挂在腰带上。

2013年,考古工作者在扬州市曹庄发现了隋炀帝的陵墓。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十三环金镶玉蹀躞带,彰显了隋炀帝的天子身份,也表明,至少在隋朝时即已有蹀躞。

《隋书·李穆传》中记载,北周末年,北周元老李穆的儿子劝李穆谋反,但是“穆深拒之,乃奉十三环金带于高祖(即隋文帝),盖天子之服也。”这段史料说明“十三环金带”确实是天子之服。隋炀帝杨广墓出土的这件十三环蹀躞带,应继承自隋文帝,既说明了他的天子身份,也让我们看到了史书中李穆奉给隋文帝的“十三环金带”的真容。

蹀躞带表明官服等级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方输入的黄金数量大增,与中国传统风格完全不同的器形、纹饰、技法为中国金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隋唐时期金器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代,金器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变革,在外来器物的影响下,唐代金器在造型、技术上不断突破传统,将多种文化完美融合,同时又不乏自由创新,并逐渐于唐中期以后完成了金器的中国化过程,唐代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古代金器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

来自内蒙古博物院的狩猎纹金蹀躞带,就是唐代金器的典型之作。这件蹀躞带由13件金銙、刀鞘、佩刀等组成,是一条完整的蹀躞带。带扣和铊尾表现猎人骑马拉弓与狮子相搏的生动场面。带銙上多饰有卷草纹、狩猎纹以及鱼子底纹,从纹饰上看,这条蹀躞带与同时期出土的突厥器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蹀躞带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必需之物,因在腰带上系佩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如刀子、砾石、火石袋而得名,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后来中原地区借鉴使用。

蹀躞带除实用、装饰之外,在官服中也代表不同的等级。前文提及的十三环金镶玉蹀躞带,是蹀躞带中的最高等级,只有帝王才能使用。

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用玉带,蹀躞带上装饰的质料和数目的多少,表示佩带者身份的高低。带板既然是等级的象征,也成为赐物,如《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唐代蹀躞带等级:一至二品用金銙;三至六品用犀角銙;七至九品用银銙。以后又规定一至三品用金玉带銙,共十三枚;四品用金带銙,十一枚;五品用金带銙,十枚;六至七品用银带銙,九枚;八至九品用鍮石銙,八枚;流外官及庶民用铜铁銙,不得超过七枚。

封面新闻记者曾洁金沙遗址博物馆供图

新闻推荐

规范家校群公事公办是关键

近日,青海西宁城西区教育局出台《家校网络交流平台“五要五不要”管理规定》,要求在平台发布信息时:休息时间不要发;作业、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