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开跑车送娃上学被移出群聊跑车究竟引发了谁的攀比心?

济南日报 2018-10-16 11:31 大字

家长群越来越成为新闻“富矿”了。近日,杭州的李先生就遭遇了一场家长群“危机”,因为他开法拉利跑车送孩子上学,老师就在家长群向李先生建议,以后不要再开跑车接送孩子了,理由是:会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李先生回怼,竟然被踢出了群。

聊天记录截图显示,有家长建议开跑车的土豪家长换一辆普通点的车接送孩子,“反正你们不差钱”,土豪家长回怼:“钱是我辛苦赚来的,不偷不抢,想给孩子最好的有啥不对?我凭什么再买一辆‘普通’的车来为你们服务呢?”

在家校关系本就敏感复杂的现状下,这件事引起网络热议。孰对孰错?恐怕没那么简单。

本期主持:曹雅欣

点评员:

大燕网

红网李蓬国

凡妈育儿经

实月观察

中国青年报土土绒

新鲜评

北京日报

南方日报

■委托人:程先生

■方 式:读者来电

■话 题:一直以来我都是开车送孩子上学,经历了几次堵车迟到后,孩子满脸委屈地问我,“为啥咱家不是电动车?别人的家长骑电动车从不迟到。”孩子们眼中的世界远没有成年人复杂,跑车能引起的攀比,究竟是不是家长把“锅”甩给了娃?

观点一正当所得,有权享受

对此事,网友们普遍认为老师的做法值得商榷,不必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别人来实现,只要别人的钱是合法赚来的,他就有花钱的自由,没必要迁就其他人,开跑车接送孩子上学无可非议,正当可行。

●大燕网

说起来,无故被扣上一顶“炫富引发攀比”的大帽,“跑车家长”委屈也是情有可原,“如果开跑车就是攀比,那是不是你们孩子太脆弱了?另外,我凭什么再买一辆‘普通’的车来为你们服务呢?”这些话虽有些过激,却也有自己的一番道理。说白了,只要不偷不抢、来源清白,选择以什么方式接送孩子,那是家长的权利和自由。

财富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开跑车也好,骑单车也好,本身并没有高低好坏之别。正如不能歧视骑单车的家长一样,将开跑车视为“异类”,要求“收敛”或“同化”,同样有失偏颇。与其说这是为了避免“攀比”,倒不如说是成人世界先进行了一番功利世俗比较之后的“玻璃心”。

●红网 李蓬国

家长开跑车接送孩子,真会引起孩子们的攀比心理吗?我看未必。但肯定是引起了家长们的嫉妒心和自卑感。他们担心孩子问为什么别的家长开跑车,你没开。也就是说,根本问题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长身上,他们见不得别人好,是自私狭隘和自卑逃避的心态作怪。

学校只是孩子成长的平台,不能用“大锅饭”的观念来培育祖国未来一代,更不能要求家长变成“大锅饭”。班主任若真心怕引起孩子攀比,就应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自主能力,而不是要求家长开什么车来接送。还有很多孩子步行上学,骑自行车或骑电动车上学呢,和开私家车的家长怎么比?观点二跑车虽好,得看场合

从网友们的留言来看,支持“跑车家长”的不在少数。在他们看来,“跑车家长”是凭本事赚钱,开什么车接送孩子是他的权利。但即便如此,也有观点认为“跑车送学”这种场景出现在校园门口,不可避免地影响小学生的心智,引发攀比心理。

●凡妈育儿经

看到大部分网友们一边倒地支持“跑车家长”,不禁觉得有些悲哀了。“跑车家长”被老师踢出群的确是老师的问题,但是这个家长真的没有错误吗?

凡事都有两面性,“跑车家长”在微信家长群虽然说得理直气壮的,但是他确实做错了:开跑车噪音大,没有考虑对行人造成的影响;学校路段,人多车多,跑车在那里确实不相宜,假如是普通车,偶尔剐蹭一下可能道歉就解决了,而跑车被剐蹭了,道歉似乎没那么管用吧,增加了其他家长和孩子赔偿的风险;至于老师说的引起孩子的攀比心,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关键在于家长们如何引导。

跑车虽好,用错了地方还不如不用!好比有人穿得西装革履去稻田里插秧一样,穿西装没什么不好,去稻田里插秧也没什么不好,但是穿着西装去插秧,谁看了都觉得怪怪的,不是么?

●实月观察

在校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时期,好奇心强。很多孩子的心理是,别的同学有的我也要有,别的同学做的我也要做,很多时候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不该做他们根本分辨不清。

如“跑车家长”这般,认为自己开豪车送孩子上学,只不过是有能力为自己孩子提供最好的,本身就在无形中为自己的孩子灌输了一种攀比思想。当其他孩子投来羡慕的目光和询问的时候,“跑车孩子”难免意识到原来开豪车会令同学们羡慕,无形中为其增添了一种物质上的优越感:“我家里有钱,我的物质条件比别的同学都强。”

当这种优越感在不知不觉中膨胀,势必会影响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方 式 简单粗暴,未必有效

“反正你们也不差钱”,说这句话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再“不差钱”也是别人的钱,怎么支配是别人的权利,作为家长来说摆正自己的心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比要求别人换车要更有意义,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中国青年报 土土绒

一言不合就把人踢出群,似乎不接受任何反对意见,是不是老师太专制了呢?就算是家长错了,也可以在沟通中获得某些受益。很多事情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对错。教师和家长之间,如果是这种服从关系的话,所谓的家校共育还怎么做?

在面对家长的时候,这位老师尚且如此“不留情面”,面对孩子的时候,又会如何?这种不容反驳的行事风格,是不是也会对孩子潜移默化,让他们觉得这个世界就是由一个权威说了算的,别人都没有说话的余地?习惯于服从权威,而不是在互相尊重和交流中解决问题,这恐怕比开个豪车的危害大多了。

教育是对人心的养育,仅仅有美好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以一个高尚的名义,实施不恰当的行为,只会适得其反。

●新鲜评

儿童之所以被称为儿童,就在于其心理和生理的不健全,容易被外物侵害,比如说攀比心理。但我们再往深想一点,培养孩子正确的三观,难道是以改变环境为手段的吗?我孩子自负傲慢,就怪周围人太弱?我孩子自卑不敢说话,就怪周围人自信说话太大声?我孩子不珍惜别人劳动成果,就怪别人成果太容易被破坏?这些明显属于谬论,但是放到这个事件上,却有那么多人去声援老师和其他家长,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教育,从来就是在完善自身,而不是改变环境。无论是提高见识、增加修养,还是培养三观、转变性格,都是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世界进而改变自身,绝不是拿意识去规范物质。老师和其他家长的初衷也许是好的,防止孩子们攀比,但是他们的做法却有点离谱了,以改变他人的行为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本身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思 考直面差距,而非对立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各种“落差”的考验。一个社会最大的公平是机会的公平,而不可能做到财富上的绝对公平。人和人之间、家庭和家庭之间必然是有差距的,怎么面对?这正是教育的好机会。

北京日报

这场小风波远非“应不应开跑车”“该不该被踢群”这么简单,争议背后实则是一道深刻的命题,那就是该如何引导孩子认识这个本就充满不同的世界。

社会上的每个人,无论家庭背景、物质条件、外在样貌、自身能力都不尽相同,这些不同客观存在,本身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其中某方面,如果我有,别人没有,该怎么看;如果别人有,我没有,该怎么办?一条基本底线是,不能将开跑车和骑单车划分三六九等、差别对待;更不能把坐在跑车上的孩子,与没有坐上跑车的孩子人为对立起来。

想当然地定义“异类”,“眼不见为净”把“异类”移除了事,看似回避了问题,实则激化了矛盾,对孩子健康成长、人格健全来说,其实是一种伤害。

南方日报

真正的问题在于,该怎样对待家庭之间的财富差异?

同样面对开跑车,有的家长告诉孩子,凭本事挣钱是一种光荣,只要你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也可以开跑车;有的家长则向孩子解释,车子只是代步工具,无论开什么车,适合自己就好。这才是应该向孩子传递的价值观——正视差异、鼓励奋斗、不盲目攀比。相反,那些开着跑车耀武扬威,或者腹诽别人故意炫富,甚至滋生仇富心理的,则是自身价值观出现了偏差。

好的教育方式,不妨让孩子直面财富差异,让他们意识到贫穷不是可耻的,财富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关键是通过努力获得进步、通过奋斗获得财富。

新闻推荐

延庆恐龙大脚印完成大规模保育 恐龙脚印增加至185个

延庆恐龙足迹化石保育将于今日完成主体工程。这是自2011年恐龙足迹化石被发现以来的首次大规模保育。通过保育,部分此前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