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家长写信给媒体 细数自己“如何一步步与校内教育离心离德”

中国青年报 2018-10-16 09:26 大字

编辑老师:

我是一名初一学生的家长,一个月前我带着紧张与自豪把孩子送进了我们这个城市中一所让周围人艳羡的著名公办初中,期待孩子在这所名校里破茧成蝶,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些事让我如鲠在喉,不得不说。

孩子进入初中,首先需要适应的就是学业压力的骤然增加,不仅所学科目增加了不少,所学知识的难度也明显加大了,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数学。开学一个月来,孩子的数学成绩起起伏伏,我们做家长的心里确实着急,但是也明白适应的过程总是伴随着痛苦和煎熬的,孩子只有挺过去才能真正跨过这个坎。所以,每当孩子从学校出来愁眉苦脸地告诉我“今天考试又“凉凉”了”时,我会回答她:“没关系,咱们找到错误的原因就好了”,“现在暴露问题越多以后越轻松”……

一语成谶。孩子“暴露的问题”果然越来越多,数学成绩从90多分一路降到了及格线,最初只是个别难题不会做,到后来,前面的题也要反复纠结才敢作答,试卷后半部的题根本没有时间看考试时间就到了。

安慰孩子的同时,我试着跟老师联系,告诉老师孩子的特点,分析孩子在学习上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不期望老师给孩子开“小灶”,只是希望老师能关注到学习程度不同的孩子。老师的回答客气而简练:“谢告知。”

后来两天,孩子晚上没有再愁眉苦脸地拿着数学卷子问我,心中欣慰,检查孩子作业时也发现她做得都很完整,便拿出一道数学题让孩子给我讲讲,没想到她却说:“妈妈我不会。”“不会你怎么答的?”“我在网上搜的答案。”“搜了答案自己不会做有什么用?”“我先把答案抄上,再研究这个答案,有些题慢慢就能想明白,有些题抄完答案也还是不明白。”

一番对话下来,我没办法再淡定了:最怕孩子把学习变成应付作业,也担心孩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变成一知半解的夹生饭。

于是我带着严厉的语气跟孩子强调: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讲课,仔细听例题的讲解、仔细听老师的错题分析,不会就去问老师,第一次接触新知识时要全神贯注。

没想到孩子一下子委屈起来,“老师讲得很快,有时候一节课用来讲新课的时间也就十几分钟,很多同学之前学过奥数,现在也在报课外班,他们听懂了老师就不讲了,然后就做题,我都不知道自己哪里不懂。”

我愣住了。

一直以来,我没怎么给孩子报课外班,即使无数“过来人”告诫我,我都一笑而过。不仅因为我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更因为我对公办学校一直充满信任,“只要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听讲,老师还能不好好讲课?!”

怕自己的判断太过片面,我让孩子拿着不会做的题去问同学,结果同学说:“考试的时候这道题我也不会做,等周末我让课外班老师再给我讲讲。”

怎么会这样?!

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从同学手中要来了数学课外班老师的微信,老师很快添加了我,我便跟老师说了孩子的数学学习情况,本以为老师会马上要求我报他的课外班,没想到老师当时就让我把孩子的几次数学试卷拍照给他,“我这两天研究一下孩子的这些试卷,找找孩子数学学习的漏洞,这两天有不会的题就微信问我。”

我知道这个老师的水平不一定比得上学校的老师;我也知道老师热情的背后极有可能是不希望丢掉我这个潜在客户;我还知道如果真把孩子放进了培训班,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课业负担及最终要面临的没完没了的刷题;我更知道孩子的成长除了学知识外还有其他,这些是课外班给不了的……

但是,那一刻,这些都变得不重要了,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在黑暗房间中摸索的人,正当陷入无法找到出路的恐惧中时,突然出现了一个同行者,说:“我知道路,咱们一起走。”

这两年国家正在花大力气整治课外培训市场,我也一直是那个拍手称快的人,但是,这个时刻我动摇了。

作为一名家长,我深知国人对学校、对老师有一种来自骨子里的尊重和信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但是,猛回头间发现,这种信任的纽带松散了。

记得孩子“小升初”的时候,所有家长都万分焦灼地等着权威的声音,终于等来了学校的家长会,但是会上班主任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的政策我不回答任何问题,一切都以大会的内容为主。”相信老师的这句话也是听从了学校的指令,而学校给出这样指令的背后,可能是担心老师解释的万一不够准确会造成家长更多的困惑。

但是,对于已经被网上多如牛毛的信息轰炸了多时的家长来说,多么希望学校能成为自己的“救命稻草”!

学校把我们家长往外推,培训机构在做什么?每到新政策出台的时候,我的手机上就会收到来自机构的各种公益讲座信息:“为您讲解最新小升初政策”“中考改革来了,告诉您如何应对”“高考改革后家长要做哪些准备”……

虽然我知道,公益的背后一定是时不时“植入”的培训班广告,讲座人的立场一定是看似站在家长一边,实则是站在培训行业的立场,甚至根本就是在为房地产开发商“站台”,但是每次这样的讲座现场总是人满为患。因为,“学校不做过多的解读”所以我们这些家长需要“占领”足够多的信息才能进行甄别,因为“孤军奋战”时需要同行者,而培训机构巧妙地把自己变成了我们的“同行者”。

就这样,家长们与公办学校渐行渐远了,或者说身体上仍然紧密结合,但是实际上已经“离心离德”了。

我也开始加入这支队伍。

“十一”假期,女儿终于在课外班上了数学课,巧的是,课后的那个晚上有个初中同学问了她一道数学作业题,女儿看了一眼就习惯性地回答自己也不会,但是,过了一会儿,她竟然把那道题解了出来。女儿当天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感受:“我静静地回忆了刚才课外班上老师讲过的方法,竟然解出了题目,而且还打电话讲给同学听,自信慢慢找回来了。”

说实在的,看着这些变化,我的内心有甜更有苦。

记得6年前,当我的孩子离开幼儿园成为一名小学生的时候,我曾经痛苦过,因为眼见着个性鲜明的孩子一下子被整齐划一地变成了“同一款”,我担心这样的学校教育培养不出有创造性的人;现在,我再一次陷入迷茫……

煎熬中的妈妈 林爻

(原题为:《我是如何一步步与校内教育离心离德的》)

新闻推荐

2019国考临近你知道怎么选职位吗

晚报讯(记者赵晓雯)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即将来临,考生们是否已经做好了上战场的准备?尽管目前公告暂未发布,但考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