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校门口的法拉利到底刺痛了谁?

济南时报 2018-10-10 14:13 大字

□本报评论员 熊苗

这两天,我不得不认真思考一个问题:若是我家孩子的同学被家长用法拉利送去上学,我该怎么办?

我想,就是这种代入感让杭州某家长群火起来的吧。在网上流传的家长群微信截图里,共有三股“势力”:一是老师,提醒某家长法拉利接送会引起孩子们的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二是附和老师的其他家长代表,提醒某家长“再有钱也要低调一些啊”;三就是一直被提醒的某家长了,直接回怼,不偷不抢,用自己赚来的钱来给孩子最好的有啥不对?

尽管尚没有人和截图里的人对上话,但这并不妨碍网友们在舆论场上厮杀。目前来看,开法拉利的家长在舆论场上占优势。从个人权利的角度而言,我也站在“法拉利”这边。

不过,要厘清的是,这首先完全是个家校沟通的话题。这种容易引起争论的事儿,完全不适合在群这种公开场合谈论,首选私下沟通。至少,图里的老师在沟通上是缺乏同理心和技巧的。动辄踢家长出群更是毫无道理。

然后才是关于法拉利的讨论。针对图里有家长说“不就是送个孩子嘛,普通点的车也行啊”,某些网友的类推很有趣——那开普通车接孩子的,有没有考虑过骑电动车的?再说普通车里还分个身价高低呢,这可怎么好?市场经济环境下,家庭条件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今天没有法拉利,明天可能也会出现兰博基尼。孩子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老师和家长迟早要回答如何面对物质条件差异这个问题。

所以,回到最开始思考的问题,作为絮叨的“老母亲”,我会告诉孩子,由于家庭积累、个体能力差异等很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客观存在的财富差异。但财富并不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若是喜欢法拉利也没错,但要用能力去换取。

而作为家长,我希望老师可以传达给孩子的是,虽然大家的物质起点有差异,但老师会尽可能提供更平等的教育环境,让大家得到同样成长的平台和机会。

对于那位家长,我没有法拉利,但我誓死捍卫他开法拉利的权利。

对于“有钱也需低调”的道德期许,我并不反对。但道德的出发点从来都是用来自我约束的,而不是用来站在高处要求他人的。

说到底,这是大人打着孩子的名义在“厮杀”。攀比,首先是成人世界在攀比,所以,还是大人自己先树立好了金钱观,再教育孩子吧!

新闻推荐

重阳-重庆-重“心”体验

4A景区-乌江百里画廊4A景区-乌江百里画廊乌江百里画廊风光漫步在武陵古州青石地板上,寻访那历代文人墨客之足迹,听潺潺流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