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档案管理如何适应卫生发展的需要
随着新形势下国家卫生与健康工作推进,人事管理制度以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模式明显滞后,直接影响着医疗卫生单位的经济和社会建设,限制医疗卫生各方面工作包括内涵和外延建设。
当今的卫生行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大卫生大健康建设发展的需要,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档案管理模式落后。目前卫生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虽有一定规模,但日常进行的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连接不紧密,档案的管理分散,如:一般干部身份的在人社局,副科级以上的在组织部,工人身份的最开始在卫计局,后移交人社局,人事档案工作呈现出非系统性、地域性、非共享性等缺陷。另一方面,封闭的单纯强调保密的观念使得档案信息资源在工作中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更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卫生事业发展建设之需要。很多档案实行简单“信袋式”管理,影响档案的查阅利用。
(二)社会利用效率低。保存人事档案,仅仅是人事档案管理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文档一体化等新生事物相继出现,使档案形成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但目前对档案资料的应用价值重视不够,对档案如何为医院的医疗、管理服务的目的不明确,人事档案资料利用领域比较狭小,多数档案仅具保存价值,不能很好地为医院的医、教、研、管服务,不能很好地发挥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社会。因为文件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通过计算机运行,它具有便于复制的特性,使得最能体现档案原始记录性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不复存在。纸质档案的载体较为稳定安全,而电子文件的载体稳定性差,易损坏。因此要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来解决电子文件中原始信息的长期保存问题任重而道远。
(三)档案材料收集不全面。人事档案材料不全,一些本该有的履历表、年度考核表没有,一些本该有的学历、职称、工资材料也不全。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干部职工对人事档案的认识不够。二是分管人事的部门没有将材料及时收集归档。一些单位分管人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并非专职人员,往往是身兼数职,于是有时只是将档案材料仅仅作为要保存的资料加以收集堆放,没有及时归档,导致个人档案中材料内容不全,更严重的是当有同志调离时也没将归档的材料放入其个人档案中。
(四)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档案专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目前我国档案专业人员队伍在专业素质、理论水平、文化程度等方面参差不齐,与时代发展的要求悬殊较大。
随着档案事业的规模日益扩大,档案数量日益增多,档案内容日益丰富,档案信息载体日益多样,档案管理手段日益先进,对档案专业人才的素质建设提出愈来愈高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影响档案管理水平。在卫生人才培养中,重视医疗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继续教育,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和继续教育没有纳入计划和要求,许多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停留在传统的经验上,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缺乏创新和活力。
总之,提倡人事档案的个性化特征,打破“千人一面”的固定收集模式,充分利用医疗单位人事档案,对于优秀人才实行跟踪培养、动态管理、择优汰劣,尽可能地将个人人事信息客观、真实、系统、全面地提供给组织人事部门,积极对人事档案进行开发、挖掘和利用,使其发挥最大化地利用效力,将是人事档案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也是今后卫生人事档案改革的主导方向。(王莉莉)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郝亚琳白旭月到中秋分外明。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澳大利亚各地华侨华人以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连接起中华民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