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洁皓月 中秋古帖 来,品赏那些最经典的中秋佳作!
《中秋帖》王献之《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米芾《丹桂双兔》 齐白石《嫦娥执桂图》唐寅
□王文
中秋佳节,除了有拜月、团圆的习俗,这轮皎洁皓月也照亮过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灵,为后世留下了众多吟诵中秋的书画精品。在中国书画史上,古往今来以中秋为题材的传世精品举不胜举,中秋节带给了我们太多丰富的精神内涵,在观赏前人作品之余,让我们细细体会,寄情于此——
王献之的《中秋帖》
“一笔书”的代表作
“中秋”二字最早出现于《周礼》之中,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晋代书法家王献之的《中秋帖》,是以“中秋”命名的法帖,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秋帖》总共3行22个字,为:“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没有落款,帖正文右上角还有乾隆的御题签“晋王献之中秋帖”。虽然在断句上人们未达成共识,但其表达思念的情感隐现其中。《中秋帖》被认为是“一笔书”的代表作,它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珣《伯远帖》三帖,被乾隆皇帝誉为“三希”,意为此三帖乃稀世珍宝。
宋徽宗《闰中秋月帖》
尽显帝王之书的华丽之美
宋徽宗赵佶的《闰中秋月帖》,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是书法史上的传世佳作。这幅“瘦金体”的书法法帖,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对中秋月的吟咏:“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夜助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诗文从与中秋相关的桂花、月亮等因素中生发出美好之意,营造出关于月夜的独特意境。对于中国传统文人来说,借物抒情是其抒发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法,作为皇帝又是典型文人的宋徽宗,亦少不了这种情怀。这幅法帖用笔刚健挺拔又不失妩媚,尽显帝王之书的华丽之美,又与诗境相合。
米芾的《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
体现浪漫主义情怀
关于“月神”的神话,在唐代出现新内容——月宫中除了嫦娥、蟾蜍、玉兔外,又增添了吴刚这一人物,体现出浪漫主义情怀。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简称《中秋诗帖》)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诗中写道:“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米芾在《中秋诗帖》中引用了“吴刚伐桂”这一典故,谈到若非吴刚日复一日不停砍伐桂树,快速生长的桂枝必定撑破月轮,以此暗喻仕途常为人阻,才华无法施展。诗文之间还有两句批注“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体现着米芾对书法的严谨态度。
文徵明的《中庭步月图》
以文人月夜访谈为主题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以文人月夜访谈为主题的创作并不少见,明代文徵明的《中庭步月图》可谓代表作品之一。画面表现了画家与来客小醉后于秋天庭院中赏月话旧的雅会,寂静而明亮的月光,携无限情思,于画面之上浮现,并赋予中国画以新的图像内涵——与现实生活很近的亲切和悠闲。这也反映了当时士人高雅的生活情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明中晚期,苏州地区发达的经济、市民阶层的兴起、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让文士的生活愈加清雅而闲适,园林、家居等意象成为此时文人画自觉表现的主题。
《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
沈周的煌煌巨制
名卷《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由画面与书法两部分组成,可称为明代书画家沈周的煌煌巨制。画面山水清胜,竹树桥亭,明月高悬,景致幽静,描绘的是沈周在其居所“有竹庄”内的平安亭,与友人中秋饮酒赏月的情景。笔墨雄健老辣,格调疏简苍劲,意境清幽高旷。而书法部分则是沈周满怀激情,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兴致勃勃地抒发其中秋赏月时的复杂心情,结体严整,笔法沉着稳健,苍劲老练。整卷书画诗文相映成章,堪称诗、书、画三绝。
《月华图》构思别出心裁
以写实手法直接表现皎洁月光
清代著名画家金农绘的《月华图》轴,可谓古代秋月的代表之作。画幅右下款识:“月华图画寄墅桐先生清赏。七十五叟金农。”
此图是金农晚年画赠友人之作。全画中只有一轮满月,里面是凹凸起伏的阴影,外缘放射出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组成的光芒。画面赋色简逸纯净,却表现出画家强烈的感情。传统作品中月亮往往被赋予神话色彩,内有嫦娥、玉兔、桂树等形象,在文人画中,月亮更多的是作为补景出现。《月华图》的构思则别出心裁,以写实的手法直接表现月亮的光华,以奇致胜。此图画法上几乎看不到传统的笔墨之法,阴影的表现充分发挥了水墨在宣纸上产生的效果,与暖色调的淡色光芒形成对比,衬托出月光的皎洁明亮。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意与神和、迹与手化,天趣自成,展现出画家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张庚《国朝画征录》曾评金农画道:“非复尘世所见,盖皆意为之。”此图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汉宫秋月图》描绘昭君出塞
月光似水的哀婉离别
清代画家袁耀绘的绢本《汉宫秋月图》轴,可谓古代秋月的又一经典之作。
《汉宫秋月图》轴自题:“汉宫秋月,壬申初冬邗上袁耀画。”钤“袁耀”、“昭道”印二方。袁江和袁耀父子的绘画艺术,从题材到绘画风格完全一脉相承。“汉宫秋月”是袁氏父子经常画的一个题材,内容以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为背景。王昭君是汉元帝时的宫女,貌美且有志气,自愿远嫁匈奴和亲。在她的影响下,匈奴与中原之间得以和平相处,“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袁耀曾多次选此题材,其主要兴趣在于描绘华美的宫殿建筑。此幅中殿宇宫门紧闭,月光似水,将庭院笼罩在一片苍茫的夜色中,淡淡的凄凉情调正符合王昭君即将远离故乡和亲人的离愁别绪,这使得原本精工华丽的楼阁也带上了一丝哀婉的色彩。
此外,宋代马远的《月下把杯图》所绘的是十五中秋美景之夜,一轮圆月高挂空中,照得天地是那么的明亮。在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美景月下,恰逢远方多年不见的好友佳节来访,这让刚刚还在睹物思友的主人家中,立即增添了极大的精神欢乐。
对大自然有着崇拜、敬畏之心的古人,在祭祀天地、鬼神等活动中,不敢怠慢月神,于是就有了祭月仪式,意在消灾祈福。周代,祭月成为完备的礼仪制度中重要的一项,并称“祭月”为“夕月”。中国美术馆藏的明代画家杜堇绘的《祭月图》,就描述的是中秋夜人们面月设祭案,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对月拜祭的情景。
《月中桂兔图》玉兔守候明月
乾隆与臣子以诗画共度中秋
清代画家蒋溥绘的纸本《月中桂兔图》轴,按乾隆皇帝御题可知,该作品绘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中秋。上、下诗堂有乾隆皇帝、刘统勋、董邦达、刘纶、介福五家题诗,以及画家蒋溥自题诗:“宸襟拈句发清芳,惭愧濡毫数点黄。恰遇山庄开寿宴,兔轮初上碧天凉。臣蒋溥恭和。”从中可见乾隆皇帝对汉民族传统习俗的承袭,和他与臣僚之间以诗画共度中秋的雅集场景。
乾隆皇帝首先在该画作右上角题诗:“秋暖无端迟桂芳,缀枝初折几苞黄。玉兔静守冰轮朗,画出人间满意凉。戊寅中秋御题。”下钤“乾”朱文方印、“隆”白文方印。乾隆在诗中详细描述了画面的内容,并且提到该年的中秋天气还很暖,桂花的芳香迟来了,只开了几个花苞,不过画面中玉兔静静地守候这一轮明月,倒让人感觉到了满满的凉意。这表明乾隆透露出了对画作的肯定。
刘统勋题:“蕊珠颗颗领秋芳,风露连宵色染黄。驻景不烦寻玉杵,冰轮影现永清凉。臣刘统勋恭和。”下钤“歌咏太平”白文长方印。
董邦达题:“广寒高处落秾芳,颖暎金枝浥露黄。正是敷天开寿域,重轮无际一天凉。臣董邦达恭和。”下钤“邦”白文方印、“达”朱文方印。
刘纶题:“一株玉宇领巌芳,顾腹祥占抱珥黄。天咏题成广寒谱,云璈合与奏新凉。臣刘纶恭和。”下钤“臣”、“纶”白文方印。
介福题:“玉兔爰爰守桂芳,金波湛湛着花黄。普天恰祝如恒寿,风露先披上苑凉。臣介福恭和。”下钤“介福”白文方印。
此图以墨笔绘圆月,月中玉兔以干笔写皮毛,焦墨点睛,形象生动可爱。桂树以墨笔绘枝、叶,笔法细腻老道。桂花以桔黄色点染,其温暖的色调为冷月寒宫增添了几许暖意。全图布局紧凑,色墨运用巧妙,极富情趣。画作题诗中“冰轮”、“兔轮”、“广寒”、“重轮”等语,皆为月亮与玉兔的隐喻,以诗歌的形式烘托画面主题,从而巧妙地将诗、书、画三者紧密结合,把月中玉兔、桂树的优美传说演绎得美轮美奂,实为一件精美的风俗画作品。
张大千《嫦娥》
中秋民间艺术最流行的题材
嫦娥奔月的传说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因此也就成为中秋民间艺术最流行的题材。嫦娥飘然优美的体态,是千百年来艺术家不断塑造的对象。张大千曾在1933年创作水墨纸本《嫦娥奔月》,又在1935年创作《嫦娥》,其中,作品《嫦娥》由著名花鸟画家于非闇题签。画中月桂树下的嫦娥怀抱玉兔,神态安然,没有翻版古人样式,给人以亲近之感,属于张大千早期仕女人物之典型特色。画中人物面部丰盈,细目小口,体态婀娜,发髻的钩皴率意虚和,颇有质感,衣纹的行笔十分自由流畅。
历代文学作品常将玉兔喻为明月,有“金乌西坠、玉兔东升”之说。中国近代著名画家齐白石的《丹桂双兔》可谓他罕见的画兔题材作品,他以兔及中秋时节的桂花,来表现中秋时节的特色。作品构图错落有致,墨色酣畅,叶脉与怒放的桂花相映成趣,意在营造一种中秋雅趣。
新闻推荐
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