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我们村的地名志 唐广申

济宁日报 2018-09-21 09:05 大字

县区的民政局有地名办,政府部门每隔几年还要编写一套《地名志》,可见地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很重要。想想也是,地如人,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没有地名,或是地名混乱,我们的生活还不乱了套?

对于一个村庄,这地方与那地方,或者这块地与那块地想要说得清,这就靠村里人约定俗成的地名了。虽然离开老家已经几十年,村子里每个地方的名字,我还是一清二楚的。回老家时,如果爹或哥正巧下了地,娘说一声:“你爹在东河南锄草呢”。或者“你哥去西洼里浇麦了”。我立马就能找了去。

我们村子不大,三四百户人家,一条公路东西向穿过,东西南三面环河,四周都有村里的地。所以,要说清楚村里的每一个地方,还能让听的人一听就能对上号,其实也是很复杂的。前院后院,村东村西,这些简单些的地名不说,单是确切而实在的一些地名,就不下百八十个吧。

村子里边,按照那条东西向的公路能分成前街、后街。按照村里的一条南北向宽街,又分成东头的、西头的。大集体时还形成了一队的、二队的,一共五个队,每个生产队的人都大致住在一个片。

村里四周的土地就以家为中心,大致叫做家东、家西、家南、家北。邻居间说声“俺上家西耪地去”,或者“俺看你家南地里的花生该刨了”,相互间就知道是哪里。至于东河的东边叫河东,西河的西边叫河西,南河的南边叫东河南、西河南,还有东石片、黑石片,南山、双山、山西头什么的,更有大南沟、小南沟、大西沟、北窑、王家林、卢家林、杜家林之类的,就能明确到哪块地或哪几块地了。

每个地名都有每个地名的来历,每块土地也有每块土地上的故事。比如东石片,就在村子的东南部,是几大块凸出地面的相对较平的石片连成的,大约有一亩多地。虽然有几块被石匠取石打去了厚厚的一大层,但又形成了低矮些的新石片。东石片,是我们前街人晒粮食的好地方。

小时候,每到麦忙或秋收时节,东石片就呈献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各家各户你家占一块,他家占一片,摊晒起麦子、棒子粒,或者花生、地瓜干。有的在边角旮旯里搭了草屋,有的竖起运粮用的独轮车或木板车,就势扯上块塑料布,或者装粮用的麻袋、布口袋,这里就是我们看粮的小孩子们的天堂了。

我们在一小块荫凉下随着太阳转,白天石板被晒得直烫脚,荫凉下也是热气腾腾的。我们的塑料凉鞋软软的扔在一边,隔上一段时间,就赤着脚在摊晒的麦子之类的东西上,用手或竹耙翻动一遍,脚烫得很疼,汗湿了背心。忙活完了,赶紧跑到荫凉下,灌上几口用五分钱几粒的糖精泡成的水水。打闹一阵,趴到摊在石板的作业本上写几张字。用硬石尖在石片上画上几个横横竖竖的方格子,玩会儿跳粪坑。就着地瓜煎饼,吃过了用搪瓷缸子盛着的土豆条,或是炖土豆块。日头渐渐偏西了,又各自一边张望着、期盼着自家的大人快些来,一边就小心翼翼地堆麦子,一粒粒地拣拾着滚到边上的麦粒儿。

石片上晒粮食,最怕的就是下雨。本来晌晴着的天,忽而一片黑云彩,还正犹豫着堆不堆刚刚摊晒开的粮食,几滴雨滴砸下来,可就慌了晒粮人家的手脚了。石片上看粮的小孩子连手带脚地堆起了粮,在别的坡里地里干活的大人们,急慌慌地往石片跑。石片是一漫坡的,坑坑洼洼的不平整,木锨、簸箕、条帚之类的工具用不上,只能用手一点点地往中间堆。忙不迭的,一阵雨就给冲到石片边沿的泥里沟里了。收粮晒粮,家家都细心地收听着广播匣子里的天气预报,时时准备着下雨天。

每个地块上都有每个地块上层出不穷的故事。西洼的棒子地里,谁谁的媳妇和谁搞流氓;东岭上的哪个沟沿上,埋过刘家没成人的小孩子;小南沟里谁见过镢把般粗的红花蛇,大南坑里谁见过锅盖大的大老鳖,等等。这些或真或假的事,既是大人们在歇晌乘凉,或串门拉呱时的闲话儿,也是我们小孩子猎奇吓人的话茬子。

这就是我们村的地名志,我想每个村都会大体相似吧。就像每户人家的小孩子,三娃、四妮的总得有个名号儿。要不,只说谁谁谁,或哪里哪里的,怕是谁也说不清,也没人能听懂。本版摄影成岳

新闻推荐

今夜,中秋 河南鹿邑 宁高明

我梦见满树的桂花落满青鸟我梦见童年的茅屋又铺麦草我梦见一轮圆月高挂村庄飒飒秋风吹过萧萧田野叶与禾争锋今夜,又是中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