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一本书的缘分 赵闻迪
有没有人像我这样,与一本书有这么深的缘分,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不是什么经典,只是一本198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文学描写辞典》,平装本,上下两册。就是这么一本书,至今还装在我包里,时常翻看。
初次结缘是1994年,我上小学五年级,每周六上午都有一堂我十分盼望的作文课。有一次班主任布置了一篇写人的文章,盛赞张茜写得好,特别是其中一段外貌描写,不但用红笔圈出,还用粉笔抄在黑板上:“……她的脸蛋儿像一个发红的苹果,一朵将要开花的芍药”大家佩服极了。张茜悄悄告诉我那“好句”来自于一本叫做《文学描写辞典》的书,家人带她去省城走亲戚在三孝口一家书店买的,花了她半个月零花钱!
那时不像现在,去一趟省城,从经济、交通各方面考虑都很难。我只能到市里唯一一家新华书店转悠。那儿的书也少得可怜,价格还很贵。我每次都带上纸笔,看到“好句”就摘抄下来,天长日久也积攒了一厚本“好句”。如今看到亲戚的小孩写作文,只要上“百度”一搜,大段大段“好句”刷刷刷就出来了,心里总有种说不清的滋味。
在我的恳求下张茜把《文学描写辞典·下》借给我看了一天。下册是人物描写段落——贯穿肖像、整体肖像、局部刻画……有长有短,末尾注明作者和出处,全部摘自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那段“她的脸蛋儿像一个发红的苹果,一朵将要开花的芍药”原来出自莫泊桑的《羊脂球》。通过它我知道了李汝珍、吴敬梓、叶圣陶、狄更斯,知道了《镜花缘》、《西游记》、《高老头》、《双城记》……大师们刻画人物的功力令我大开眼界、五体投地。后来爸爸问我想要一件什么样的毕业礼物?正好新华书店到了一批名著,我想都不想就要了一本《儒林外史》。爸爸问那么多书中为何单单挑了它?我说对《文学描写辞典》中那段吝啬严监生为了两根灯芯不肯闭眼的绝妙描写记忆深刻,渴望一睹原著风采。后来经济条件好了、精神物质产品丰富了、想买啥书都能买到了,我常常依据《文学描写辞典》“按图索骥”,有时连自己都意识不到。
小学毕业时张茜将随家人去广州,之后去英国,考试那天把《文学描写辞典·上》送给我,并说动身前把下册也给我。可就有这么不巧的事,她走得非常匆忙,未能和我告别。这本上册一直陪伴我走上工作岗位。
2009年秋同事在当当网上购书,受到启发我也上网搜索,真的搜到一本二手的《文学描写辞典·下》,7元,运费12元,毫不犹豫买下。书是1982年版的,定价9角,年月久了纸张泛黄,但保存得还不错。扉页上用纯蓝钢笔工整地写着“ⅹⅹ附小五(一)班,张茜”笔记稚嫩,有三个字淋了水,洇得看不清了。我非常震动,这难道是张茜没来及送出的那一本?时隔多年辗转千里来到我手中?
屈指算来,我与这本书竟有十几年不解之缘,它见证了我和张茜的一段友情,更见证了我在写作道路上的辛勤跋涉、成长收获。
新闻推荐
□陈大昊有位著名画家创作的肖像画里,许多成年人的肖像只有一只眼睛露出来。别人问其是何用意,他说:“因为我用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