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学人 抗癌老兵孙沫逸
本报记者车喜韵通讯员梁夏
“等会患者就要上手术台了,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有……”9月3日7时30分,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颌面肿瘤科教授孙沫逸已经来到科室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这名在颌面肿瘤领域奋战了30多年的老兵,每天的工作都是如此,查房、手术、带学生、写论文……
从知青成长为军医
孙沫逸出生于医学世家。从小勤奋好学的他,一直心存着一个梦想,就是当一名医生。1975年,孙沫逸成为哈尔滨道外区万宝乡的一名知青。1985年,在黑龙江省医院工作的孙沫逸考取了原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口腔颌面外科学专家丁鸿才教授和毛天球教授。1991年,他又考取了著名口腔颌面外科学专家刘宝林教授的博士研究生。
1995年,孙沫逸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并第一次以讲师身份担任颌面外科教学组长。他虚心向老专家学习,组织教学组参与学校一类课程建设。凭着一股子冲劲儿和热情,他尝试将颌面外科战伤救治演练引入口腔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为使教具、标本系统化,他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教具和标本并参与制作;为了让教学跟上国际化步伐,他率先将PBL教学法引入颌面外科教学课堂。他带领的教学组,连续两年获得校级教学先进集体。在各级领导支持下,教学组一类课程建设经验作为典型在全校推广,他个人获得学校1997年“十佳青年教师”称号。
创立西北颌面肿瘤多学科会诊中心
1998年,孙沫逸在中国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下,前往美国哈佛大学牙医学院做博士后访问学者,围绕“口腔癌”课题开展研究。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废寝忘食地开展分子生物学实验。哈佛大学的实验室管理理念以及学者们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使他深受触动。一年后,他怀着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如期回国。
回国后,孙沫逸将科学研究与临床工作相结合,把科研方向聚焦于唾液腺肿瘤中的腺样囊性癌。这类恶性肿瘤,治疗起来十分困难。为了找到该病嗜神经侵袭的可能机制,抑制肿瘤的生长转移,他和研究生不知在实验室里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将有较高难度和风险的同期放化疗引入颌面肿瘤临床并创新方案,设计使用了国产药物。截至目前,患者无一例死亡,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10余年前,孙沫逸就在原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推动创立了西北颌面肿瘤多学科会诊中心,建立了一整套颌面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治疗的安全措施,并培养了一批诊治和研究方面的中青年骨干。
站在手术台上的癌症患者
2006年,孙沫逸在体检时被诊断为肾癌,随后做了一侧肾脏切除术。术后一个月,他就重返工作岗位。正是因为这段患病经历,他更加能够感同身受地对待患者,根据他们的病情及经济状况,设计合适的治疗方案。
60多岁的孙沫逸仍站在手术台上,亲手为患者实施各种口腔癌切除术,有时一天连续做五六台手术,在手术台上一站往往就是10多个小时。孙沫逸以“祛面疴,慰心髓”为宗旨,帮助患者树立生存的信心,抚慰了众多绝望的心灵。他收到患者送来的锦旗、感谢信不计其数,但对送红包者却不近人情地严词拒绝。“孙教授,太感谢您了!”9月3日上午,75岁患者冯某的儿子追到电梯里,将一个信封递到孙沫逸面前。孙沫逸表情严肃地说:“快收起来吧,留着这些钱给你母亲买点营养品。”“从医以来,我从未收取过患者红包。在办公室、在回家的路上,经常有患者家属追过来送红包,都被我拒绝了。遇到放下红包扭头就走的人,我就让护士长将钱缴纳到患者住院费中。”孙沫逸在接受采访时说。
孙沫逸深知,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事业的发展和推进需要不断传承。作为博士生导师,他毫无保留地将所学传授给学生和科室的年轻人,为他们争取外出学习、演讲、参赛和担任学术职务的机会,并帮助科室护士开展护理专业的课题研究工作。一名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青年医师,在他的帮助和指导下,临床业务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能独立带组开展工作,其研发的新手术方法的论文也在口腔专业SCI期刊发表。
孙沫逸说,学医从医是他此生无悔的选择。
新闻推荐
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冷链物流产业迈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冷链物流产业热起来
天津某冷链物流项目东方IC供图日前,第十三届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论坛之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分论坛在厦门举行,《2018两岸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