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外婆”改“姥姥”:推广普通话不是为了消灭方言

白银晚报 2018-09-17 09:23 大字

近日,有网友在网上曝出,上海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本收录的李天芳散文《打碗碗花》,原著中的“外婆”一词竟然全部被改成了“姥姥”。这在网上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对此,上海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解释称,“外婆”是方言,“姥姥”则属于标准普通话,因此进行了改动。

听到这种解释,不免让人有些错愕。实际上,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当中,“外婆”也属于普通话。比如说鄙人的家乡,既不叫外婆也不叫姥姥,但是很多主动向普通话看齐的家庭,让孩子叫外婆,因为他们觉得外婆是普通话的说法。一直以来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突然之间,有人告诉我们,外婆属于方言,这不由得让人大跌眼镜。

这件事情爆出来之后,机智的段子手们都发动起来了,于是“姥姥的澎湖湾”“姥姥桥”“小红帽与狼姥姥”诸如此类的段子都出来了,看到这些段子,首先当然觉得好笑,但好笑之余,又令人感到荒诞。

荒诞感源于这种改动对现实的不尊重。普通话确实是以北京语音和北方方言为主。但语言是活的,是随着时代变迁变化的。普通话的词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和现在都吸收了大量的各地方言语汇,乃至包括一些外来语汇,也被吸收到了普通话当中。这是普通话的传统,也是普通话的现实。很多词汇虽然“出身”方言,但已经成为普通话有机的组成部分,并且为民众广泛接受和使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外婆就是普通话。判断一个词汇是不是属于普通话,标准不能取决于少数的专家和官员,而是取决于这些词汇使用的传统和现实。标准一定要尊重传统,尊重现实,尊重民众的习惯。

退一步说,即便外婆真的属于方言,这样的改动也是粗暴的。这篇课文是文学作品,本身就有特定地域背景,地域背景是作品文本的一部分,每一个词汇的使用,都对文本整体上语境的营造发生意义,擅自改动其中的词汇,实际上就是对文本的一种破坏。

实际上,方言也是我们中国文化宝贵的财富,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值得珍视和保护的。从情感上来说,方言也寄托了千百万人对亲人、对家乡的情感,对国家的情感,也由此而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尊重方言,就是不尊重祖国文化,不尊重民众的情感。

国家推广普通话,并不是为了消灭方言,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之间人们的交流。从这个意义来讲,方言和普通话完全可以并行不悖。但是一些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官员和专家,并没有领会其中真义,而是人为地把普通话和方言对立起来,用一种简单粗暴伤害人们情感的做法来推广普通话。这种做法,是对祖国文化、国人情感的伤害。(据《经济日报》)

新闻推荐

全区大调研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本报讯9月12日,区委书记黄卫东主持召开全区大调研领导小组会议,听取我区大调研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安排部署下一阶段的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