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改革开放同龄
■ 程慕斌
四十年前,我出生在皖南山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机缘巧合,也就在这一年,一声春雷响,整个中国开始讲述那波澜壮阔的“春天的故事”。白驹过隙四十载,如今我已届不惑,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也在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虽然我已走出故乡的大山,客居县城多年,但每逢有空,我总要回到山里,依偎在山的怀抱,过我的“半农生活”。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乘车到县城,看到高高的烟囱和一排排的楼房;清楚地记得电灯第一次在山间的小屋里点亮;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看电视,鱼骨天线在半山腰转动,满屏的雪花仍在飞舞;第一次打电话,错将听筒与话筒调了个个……这些第一次,深深地烙上了故乡的印记。
二十年前,家乡还没有通电话,遇到急事,得跑几十里山路到集镇上挂电话。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电话线终于架到了村口,老民办出身的父亲第一个 “吃螃蟹”,拿出积蓄装了“话匣子”。此后两三年,我家的电话机成为小山村沟通外界的纽带,“跑电话”成了父亲乐此不疲的差事,东家来电,西家有事,王家子女要说话,李家亲戚唠家常,总之,电话一响,父亲总是抛开手头活,当起了传达室活雷锋。后来,电话逐渐普及,父亲再也不需要替别人“跑电话”了,那本密密麻麻的记录本也就走进了历史。时代飞速发展,如今,年近八旬的父亲早已将智能手机运用自如,连只上过一天学的母亲,也在前不久用上了“华为”,学会了微信。上个月,我在老家安装了智能摄像头,手机联网随时点击查看父母 “居家直播”,还能直接对话,他们吃啥干啥,一览无余,远程交流如在眼前,喜怒哀乐无线也能牵,给父母带来惊喜和欢乐,让他们感叹不已。
群山逼仄,道阻且长。记得当年读初中,每天往返要走二十多里山路,晨光熹微,便三五同学结伴而行,放学回家也是呼朋引伴,披星戴月,有时候迫不得已孤身夜行,内心特别害怕,家长自然格外担心。父亲当年做过豆腐营生,全靠一条扁担行走在蜿蜒崎岖的山路,走村串户,吆喝生意,才养活了一大家子。周末或放暑假,我也会当一回豆腐郎,肩挑豆腐叫卖,小小身板在羊肠山道里摇晃着,汗水肆无忌惮地流淌。记得母亲说过,她小时候曾经到六十里外的集镇挑粮食,瘦弱的肩膀根本扛不起重担,鞋子也磨破了,硬是咬着牙忍着痛光着脚爬山越岭才挑回家,解决了一家子的口粮。望山兴叹,乡亲们用脚步丈量贫瘠的山野,用肩膀驮起生活的艰辛,老茧和血泡是大山特殊的馈赠。路,似乎成了山里人痛苦的宿命。
一切都在改变。十年前,村村通工程造福山里乡亲,我的家乡终于通上了公路,后来又实施了路面硬化和拓宽,还安装了护栏,远远望去,盘山公路犹如一条彩带,每次开车回家,如同在彩带上起舞,有种幸福飞腾的感觉。家乡的公路是一条不折不扣的致富路,自从通车,山里的核桃摇身变成了黄金果,乡村旅游也方兴未艾,人气升了,财气旺了,福气浓了。一条路,彻底改变了山里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山里山外迅即可达,特别是家乡县城建设高铁枢纽,从小山村到大城市,一步之遥。母亲感慨不已,说自己不识字,否则一定要写出好文章来夸夸这个好时代。
四十年来,与改革一路同行,变化每天都在发生,感动总是无处不在。也许是身边的一条路、自家的一座房,也许是家里的一部电话、自己的一辆车,改革开放的阳光总能照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日子。
真是不可想象,一个坐落在山窝里的小村子,短短几年光景,竟全部盖了新房,三四层的楼房紧挨着小溪,鳞次栉比,在青山环抱中尽显风姿。同样不可想象,在通车之前,这里没有一座新房。小时候,一场夜半山雨引发的山体滑坡,直接冲垮了我家的房子,所幸家人无碍。面对残垣断壁,父母没有被压垮,擦干眼泪,甩开膀子,靠着双手在废墟中立起一座房。没有钱物,自己干;没有砖瓦,自己烧;没有石头,自己凿。小小的我也不闲着,用小扁担挑泥土,用小脚丫踩窑泥,用小身板搬砖瓦。犹记得暮色苍茫,在荒郊野外陪着父亲烧窑,窑口是父母利用自家的水田改造的,一窑的砖瓦关系着建房的成败,从没有干过砖瓦匠的父亲显得特别谨慎,小心翼翼地伺候着,灶膛里的窑火熊熊升腾,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蛙鸣鸟啾,夜风习习,父亲“夜风窑火无以眠”,当然,那时候的我还少不更事,根本无法理解父母内心的苦和累。一年多的辛苦付出,父母的肩膀磨出了数不清的血泡,双手磨起了无数个老茧,终于建成了二层小楼房,成了全家的安乐窝。
提起那年月的造房经历,父母总是耿耿于怀:“这辈子再也不做新房了,吃不了二遍苦”。十年前,村子通了公路,新房陆续在小村里矗立,年近古稀的父亲似乎忘了当年遭的苦,也动起了盖新房的念头,母亲也赞同,说:“现在建房总比以前轻松了吧,当年好不容易建的房子,已经破损严重了,这辈子一定要盖座好房子。 ”我不反对父母的决定,因为他们骨子里具有徽州人特有的房子情结。说干就干,择吉日拆除旧房,在原址重新设计,仅半年多光景,一座三层楼房便“横空出世”,玻璃阳台、木地板、卫生间,堪比城里的小别墅。这次建房,父亲是“设计师”兼“工程监理”,母亲则当起了“后勤部长”,轻轻松松就盖好了房。 “四十多年前刚结婚时头次建房,这辈子三次造房经历,头一次是苦,第二次是累,这一次是乐。 ”两鬓斑白的老父亲开心地说。
与改革开放同龄的我,最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直接见证了发展的奇迹。四十载风雨人生路,四十年奋斗进行曲,我从乡村读书娃走进师范学堂,从三尺讲台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每一步,都离不开个人的努力,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所在的这座皖南小城,是徽文化的源头之一,恰好,我正从事着文化工作,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绽放出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
现在,每次驱车回老家,沿途所见,村貌村容日新月异,民风民俗更加文明,老百姓的腰包鼓了,生活美了,笑容醉了,我深深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给家乡、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氤氲在美丽的绿水青山之中,荡漾在乡亲们的欢声笑语里,流淌在城乡之间纵横交错的道路上。
新闻推荐
9月11日至14日,河北省邯郸市举办首届中原皮影艺术交流展,来自多地的11个皮影戏演出团体为观众带来精彩演出,展现光影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