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话题聚焦 莫让调研“闭环”变成“死循环”

陕西日报 2018-09-12 07:11 大字

陈娜娅

近日,笔者兴冲冲地去走访调研社区,本想带回些“急难愁盼”录入调研平台,却遭到了社区负责同志的反复“婉拒”。几番追问下,该负责同志倒出苦水:“不是我们不想提问题,而是我们把问题提上去,最后又都回到了我们自己的手里。”

什么叫作问题又回到了自己手里?原来,一些基层同志明明是向上级职能部门请求支援,最后得到的解决方案却是“请社区加强某某方面的工作力度”;一些街镇希望得到公安、法检的专业助力,最后送上去的单子竟然又派回到了街镇上。难怪不少基层单位如今不愿向“上面来的”代表、委员提太多诉求,就怕结果是“自个儿给自个儿解决问题”。

之所以会发生此类怪象,其源头本是出于上级部门的“一番好意”。过去,政府机关的调研工作常被诟病“雷声大雨点小”“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带回去研究研究就没了下文。如今,随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深入践行,不少督查督办平台应运而生。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超时未处置、逾期未答复的问题处办人,都会受到系统的“红灯预警”和“排名通报”。于是,为了提高问题的处置率,督查督办平台里便生出“先把表格填满”的奇葩解决方案。

构建调研“闭环”,本是一件好事。老百姓和基层干部谁不希望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但若单纯为了应付考核而草草给出解题答案,甚至为了完成任务而屡屡“把皮球踢回去”,那么,解决问题的“闭环”就会成为无解的“死循环”。不仅让调研没有实效,更可能会寒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心,导致“无人开口”的反效果。

填妥了,不等于解决了;回复了,不等于满意了。对调研问题处置率、回复率的检验,从来都不该是看表格填了多少、文字内容有多长,更不是以为把单子发配出去,就可以万事大吉、与我无关。关键要看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含金量,要看提问者的满意率和认可度。若是过分依赖信息系统进行调研问题的督查督办,只盯着从“线上输入”到“线上输出”的所谓“闭环”,就可能造成以“填表”代替“解难”,用“数据”代替“实效”的“新形式主义”。

“闭环管理”最为关键的一环是结果。大调研要往深里走、往实里去,构建起过硬的问题解决机制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调查研究中,不仅要树立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更要注重效果导向。在做决策、下判断、给答复前,多想一想给出的举措办法是不是真的有用,能不能点到痛处、挠到痒处,会不会给基层增添新的麻烦。说到底,一些领导干部,还是因为担当不足、肩膀不硬、本领不够,遇事不知如何成事、遇难惰于积极解难,自然又让问题回到了原点。深化调查研究之风,不仅要让机制的构建无缝,还要让参与者的本领与之匹配。如此,才能使调研“闭环”真正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良性循环”。

新闻推荐

文化遗产元宝篮

在贵溪市塘湾镇,86岁的元宝篮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乐歪发(左一)与56岁的第五代传承人游桂英(中)在交流竹编技艺(9月7日摄)。...

 
相关新闻